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文艺观潮

    电影:要市场繁华,更要艺术繁荣

    杨天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4日   14 版)
    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剧照
    电影《中国合伙人》剧照
    电影《白日焰火》剧照

        “打开电视看电影”是电影频道的一句口号,而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市场却让我们有了“走进影院看电视”的感受。湖南台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经包装被推上了大银幕,在春节档影市票房大卖。从《富春山居图》到《小时代》,再到现在的《爸爸去哪儿》,近年来,备受争议却能取得票房成功的电影作品在电影市场频繁出现,中国电影的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中国电影发展道路之惑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如果我们将1994年作为中国电影市场改革的开始的话,到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足足用了17年时间;而从100亿元到200亿元,则仅仅用了4年时间。借助电影终端院线的大力开发,中国电影经历着爆发式的增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增长尚体现在数字层面上,电影制作和观众培养方面还没有跟上步伐。回首这些年的电影道路我们发现,一些创作者总在选择捷径——复制成功经验、跟随热点话题、追逐资本的脚步,而鲜有创新之处。这样的产业背景给只看市场却忽略了艺术探索的电影产品提供了生长土壤。

     

        新世纪之初,国产电影借助好莱坞的经验,走上了一条“大路”——大投资、大制作、大演员阵容。这条道路自《英雄》开启,《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紧随其后。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大片”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不可抹杀,它建立起中国观众的影院思维,并持续发酵观影热情。当一个事物被广泛关注并持续谈论之后,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产业。但大片也给电影带来了一些问题:过度依仗视觉,规避人性复杂性,甚至出现价值观暧昧不清的现象。最终,随着一些作品口碑和票房的回落,“大片”盛行之风逐渐平静下来。

     

        “大路”行不通,中国电影接着寻求了一条外部突围的“航道”——合拍。借助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作经验,发展本土电影。其中,与香港的合拍基本已完成了技术和文化层面的对接,内地电影业成功吸取了香港经验,有功也有过。但是,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合拍却面临着与各种机制对接的难题。很多打着“合拍片”旗号、实则是纯外片的电影进入内地市场,在政策和市场面前很难蒙混过关,因为无法满足“合拍”条件只得改头换面。《钢铁侠3》本想走合拍路线,结果不符合条件,只得将中国明星范冰冰出演的3分钟戏份加入了在中国上映的版本中,被调侃为“中国特供”,就道出了“合拍”中的尴尬与无奈。

     

        在“大路”和“航道”被封之后,“小道”似乎也并非不可。自《失恋33天》在2011年光棍节档期以小搏大以后,电影人看到中小成本电影的潜在市场。于是,当代题材、情感话题、新人导演成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主流,尤以2013年最为突出。这一年,既有观众评价高低不一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夜惊喜》,也有口碑不俗的《中国合伙人》与《全民目击》,更有成为众矢之的的《富春山居图》以及《小时代》系列,这些国产片在同档期的市场争夺战中,票房一举打败外国电影。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认为中国电影驱散了2012年的影市寒冬,终于迎来了春天之后,2013年下半年影市再度遇冷,以至于全国日票房产出量一度跌到2000万元的低谷。仅以2013年光棍节前后几天为例,全国共上映14部影片,《我爱的是你爱我》《意外的恋爱时光》《甜心巧克力》等一批期待复制《失恋33天》成功经验的国产中小成本爱情影片全军覆没,沦为“光棍节档”炮灰,使光棍节变成了电影市场的“光棍劫”。2013年下半年的影市寒冷一直持续到今年春节才显示出些许的缓和迹象。

     

    票房竞争中的焦躁心理

     

        《爸爸去哪里》的票房成功带动了电影市场的回热。可以说,电视人没错,观众也没错,在一个合家欢的档期中似乎就应该选择一个不设上限和下限的电影,即使它只是一部动用了几十台摄影机拍摄的高端家庭录像带。观众此时已不再关心它是否是电影,而只是利用了电影院这样一个空间完成了一次家庭聚会,这跟去KTV唱歌没什么区别。但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来说,一个热播的电视栏目撑起了春节档期的半边天,值得人们深思。

     

        知名导演用热门段子拍出的电影也能赚得盆满钵满;年轻导演急于表达,但思想还不够成熟;演员和作家凭借自身人气,也能在电影界大展身手,而且收获颇丰——电影行业存在一种人气和话题凌驾于艺术创作之上的风气,正在透支着国产电影的公信力。一部分创作者们好像失去了对电影艺术应有的敬畏感。我们无意于跟重视票房的市场发展思路唱反调,但对于一个民族的电影来说,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有娱乐形式、可以有实验尝试,但是真正扛起文化形象的还是有分量的严肃作品,关注我们的生存现状,关心我们的生活需求,关爱我们的生命成长。但在这个对于中国电影发展来说最好的时代,国产电影还没有很好地展现出与这个时代和社会共同呼吸的气魄,而流露出了一种在票房竞争中的焦躁和不自信。

     

    一味迎合市场是短视行为

     

        当下中国的电影人应该是幸福的,一方面,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另一方面,转型期社会的矛盾复杂性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看来,电影是在世俗生活中寻求神话式的表达。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种世俗生活便是热气腾腾的中国社会和时代气质。但当下银幕上,除了表达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还呈现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搔首弄姿或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令人遗憾。

     

        中国不缺乏世俗故事,缺乏的是神话式的表达,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抽象认知。中国电影在艺术处理和价值观的选择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以2012年同档上映的《一九四二》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前者以苦难情绪回溯了一段悲怆的岁月,后者则将一个人吃人的海难故事通过人与动物的友情展现出来,用高度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创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二者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统摄之下的艺术处理——举重若重还是举重若轻。《一九四二》可谓是国产电影中比较有开拓精神的尝试之作,但我们更多的还是举轻若重,还未能将主题导入更深远的层面。

     

        艺术高超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冲破现实的束缚,抵达人类心灵的彼岸。中国电影人常以“创作禁区”为借口,掩盖自己无力的表达。但是,请别忘记,《一次别离》对人性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挖掘,《入殓师》取自一个谁也不会认为有话题性的题材,《恐怖直播》将一个封闭环境空间下的气氛营造得如此紧张……伊朗、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国家的电影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中国的电影创作者、投资人不应该一窝蜂似地去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而应该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戏剧性瞬间,并投之以情感和想象。一味迎合市场的投机注定只是短视的市场行为。

     

        一个健康的产业应该呈现良性、平稳的发展势头,而中国电影市场的不稳定状态证明我们离产业成熟有序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经济腾飞应该同步,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势头过快,相应的文化配套以及民众文化素质都未能及时跟上。我们的城市建设可以日新月异,但文化建设却是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相信,中国电影的现状也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会找到适合自己本民族电影发展的独特道路。令人欣慰的是,《爸爸去哪儿》之后,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爱情影片《北京爱情故事》在情人节档期票房飘红,《白日焰火》和《推拿》两部影片又在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又再次提振了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在这样的憧憬中,站在200亿票房的起点上,电影人任重道远。

     

        (作者为电影学博士,《电影》杂志社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