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豫东,兰考县成片连方的泡桐林开花了,如云似霞、香沁心脾。半个世纪前,县委书记焦裕禄为抵御风沙,带领群众栽下的树林,犹如他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事迹,年年发新枝,岁岁有新芽。
“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是从沙土里刨出来的,管用”
“就在这里,他一边帮我翻淤泥,一边拉话,走了,俺爹才知道他是县委书记。”在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年近60岁的村民魏振中讲述着父亲当年和焦裕禄的故事:那年春上,风沙特别大,父亲惦记着奶奶的坟头,拿着铁锨出门了,刚走到村口,就碰见焦书记,他的旧大衣上落满灰尘,与我父亲搭话,听说是治沙,紧跟着就一起到坟地上,看俺爹咋把沙地下的淤泥挖出来,又怎么铺上一层野草根,他边帮忙边问了个清楚,还自言自语,这个办法好。
很快,焦裕禄带领技术员在一块大沙丘做实验,结果盖上淤泥的沙丘在7级大风中纹丝不动,这才开始在全县推广,进而在淤泥上栽种生长快、易成活的泡桐,焦裕禄总结为“贴上膏药再扎针”。
“俺和焦书记一起修坟时,村里153口人,每年全村只收720斤小麦,现在,俺村一亩地能产上千斤粮食,俺爹那辈就说,焦书记教我们的办法是从沙土里刨出来的,管用!”
1962年12月初,焦裕禄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的第一次扩大会议,就向大家提出要求:“要尽量减少会议,走出办公室,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面向生产。”
焦裕禄身体力行带领大家克服官僚主义,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兰考摆脱贫困找到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好方法。
“你不是饲养员,是思想家”
“反对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是焦书记用行动教会我们的。”退休干部、焦裕禄在任时的县委办副主任张明堂回忆起一个生动的故事。
为了让群众尽快摆脱贫穷,焦书记广泛征求意见,有人提出兰考沙土地适合种花生,就建议县委发文件规定各乡村种植面积,焦书记说,咱们还是先下去看看,根据各村的情况,发挥老百姓积极性。第二天,他就带我到城关区韩村。在这个村,他看到很多农户家里囤着干草,一了解,原来这里有养驴的习惯,特别是有一户叫肖位芬的农民,驴子养得又肥又壮,当即决定召开现场会,召集农户让老肖讲讲自己的“养驴经”。没想到会议刚开始,一头小驴就在会场边乱跑乱叫,怎么也撵不走。老肖说,别撵了,它是找我的。焦书记当即让大家让开一条道,小驴果然跑到老肖身边不动不叫了。老肖说,这头小驴我买来时又瘦又弱,我每天自己少吃点,也剩下一把粮食,熬汤给它喝,还把草料一把把揉碎喂它,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刷毛,记得清清楚楚,现今长大了,也离不开我了。焦书记听完,当即大声说:“人对牲口好,牲口才能长得好,老肖啊,你不是饲养员,你是个思想家,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啊。”
结果,在老肖的“喂驴经”影响下,冬去春来,这个村饲养的驴子几乎都生了驴驹,群众到集市换了粮食,度过春荒。
焦裕禄在宋营、秦寨发展高产红薯,在王大瓢村鼓励养牛,都让群众很快收到效益。
“穿得朴素,才能放下架子”
“他穿着有补丁的衣服,鞋上沾着泥和我一起栽红薯苗,我咋知道他是县官?”当年只有13岁的双杨树村村民姚留学至今记得当年这样反驳父亲的埋怨。他回忆说,那天他和大人们一起栽红薯,自己人小,负责往挖好的垄里摆苗,焦裕禄正好来村里,放下自行车就下田一起劳动,看到姚留学摆反了苗子便上前纠正,小留学不服气还和书记斗嘴。
双杨树村是焦裕禄在兰考期间的工作联系点,如今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清晰回忆起“老书记”的印象:俺吃啥他吃啥,哪顿饭都要留下4两粮票,4毛钱,要知道,那时的鸡蛋才2分钱一个;越是大风大雪天,他越是往村里来,有一次来的道上车坏了,他扛着自行车进的村……
“老焦,咱去买两件好衣服吧,你是县委书记,你不嫌丢人,我还脸上无光呢!”夫人徐静亚当年这样劝说时,焦裕禄说:“穿得朴素点儿,劳动才能下得了身子,下乡时才能放下架子,农民群众才能接近你。”一卷铺盖,一个网兜里的洗漱用具,就是焦裕禄下乡的全套行头,至今仍然存放在兰考县的焦裕禄纪念馆。
“焦书记教我少犯错误”
“一件小事,让我记了一辈子。”当年任兰考县委宣传部干事的刘俊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年夏天,我和焦书记一起骑自行车下乡,半路上又渴又饿,就在路边摘了一个西瓜吃了。这种西瓜当地叫打瓜,种在庄稼长不住的渠沟边,个小口味差,老百姓主要用来收集瓜子,但老焦非要让我找到农户交钱,人家怎么也不要。事情过去好长时间了,有一次在黄河大堤上,焦书记却又一次提起这件事说:‘小刘呀,别看有的事情小,就像这大堤,一个蚂蚁洞不堵,就有可能造成溃坝,小事不纠正,就会变成大错误。’我当即明白了,找到那家农户,还了瓜钱,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焦裕禄教我少犯错误》。”
“他对干部要求严,对自己家人要求更严。”刘俊生说,大家都知道焦裕禄不让儿子看戏的故事,许多人不了解,就是那件事发生后,焦书记让办公室起草了文件,规定不准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子女看白戏,继而发展成兰考县委的《干部十不准》:“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款和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不准拿生产队粮款或摊派唱戏、演电影或其他娱乐活动,谁看戏谁拿钱,谁吃喝谁拿粮,一律不准向社会摊派……”条条款款、字字句句,至今依然如金玉之声,敲击心灵。(本报记者 刘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