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3日 星期日

    《“乡村好声音”》后续报道③

    杨万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乡村好声音”在新闻界引起广泛共鸣

    董城、龙军、陈建强、刘昆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3日   03 版)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记者董城、龙军、陈建强、刘昆)本报3月20日一版头条的长篇通讯《“乡村好声音”》,报道了广西容县农民杨万宗义务广播30年的感人事迹,在新闻界引起广泛共鸣。

     

        “人民播音员、真正‘好声音’。”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麻宁说,读完《“乡村好声音”》第一反应是亲切,我们同在话筒前,同为播音员。他虽然口音不标准、甚至声音有些沙哑,但是热情无限,干劲十足,懂得钻研传播规律与宣讲艺术;他虽然不隶属于任何一家广播电台,却是真正的“人民播音员”;虽然他的播音技巧存在诸多瑕疵,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好声音”。他用信息为乡亲们铺路,用资讯为村民们架桥,他的播讲之美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而成就这种播讲美的内核,是“热爱”“奉献”与“关切”。这位乡村播音员,是我们所有职业播音员、主持人学习的榜样。

     

        “责任就是力量。”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苏进跃说,杨万宗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做了不平凡的事——30年如一日为村民义务广播。支撑他这么做的最大力量就是责任。与杨万宗相比,我们有着优越条件,更应该履行好作为媒体的责任。但在实际中,有的媒体却责任感不强,或者找不准群众的需求,常常为办什么节目而纠结,将眼光盯在城市和上层,忽视农村和基层;或者片面追求收听率收视率,以致出现低俗之风,受到人民群众的批评。这方面的教训可谓深刻。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工具,媒体要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个中国农民的新闻理想和实践价值。”新媒体从业者丘玲玲说,《“乡村好声音”》她忍不住看了很多遍。杨万宗用一个“自掏腰包、自建渠道、定向编播、不营利”的方式,实现了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新闻理想。在媒介终端多样化的年代,“杨氏广播”以别具一格的存在带给人们多方面的启迪。媒体无论新旧,都是围绕“有价值的内容+有效的传播渠道+良好的用户体验”在不断改进,杨万宗用他的“自媒体广播”证明:内容与渠道固然重要,但为受众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更为重要。

     

        “解决我们自己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总监、高级记者邢小军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像杨万宗那样,一步一个脚印,踏石留痕。为了办好对农广播,我们一直在追求收听率,追求好的宣传效果。杨万宗义务办广播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宣传效果就是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落得实。要扎根老百姓的土壤,把“要你听”变成“我要听”。对照杨万宗的事迹,我感到我们不如他对农民兄弟那样贴得近、了解得深。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真正落实‘走转改’。”广西日报政法部主任陈仕平说,杨万宗的“土广播”,给我们新闻战线如何真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带来很大启发。我们要像杨万宗一样,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人民,只有深入人民群众、贴近普通百姓,才能赢得广泛共鸣、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刻认识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深刻认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导向是新闻的灵魂,做好新闻宣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