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3日 星期日

    北京创新基层政府管理

    “一刻钟圈出百姓的幸福”

    张景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3日   02 版)
    北京,拥有7大服务窗口的“一门式”社区服务大厅为居民服务。CFP

        石头社区位于北京著名的前门大栅栏地区,这里是老旧小区,老人占了四分之一。2013年,社区打造“助老服务圈”,从“幸福陪伴”“幸福微笑”“幸福感恩”“幸福提升”几个方面助老孝老,实现了社区老人“在家有人看、活动有处去、服务有人管、寂寞有人陪”的幸福生活。这一切得益于北京市推广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从2010年起,北京创新基层政府管理,打造民心工程,推广“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力量和居民个人提供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机制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特色服务等,使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被居民赞为“一刻钟圈出百姓的幸福”。

     

    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石头社区是北京推广“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示范点。荤素搭配的老人套餐,新建的免费向老人开放的公共澡堂,功能齐全的老街坊乐园,创新的社区服务形式让社区老人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轻松。

     

        3月20日,记者来到石头社区采访,发现进进出出的多是老人。2010年,北京推广“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居民自发组成了女子助老服务队,开展“幸福夕阳工程”“为空巢老人送医疗送保健送卫生”等活动,为老人提供亲情陪伴、邻里互助、心理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社区老人3.5万余人次。队长杨淑香大姐今年已经63岁了,她说:“百善孝为先,我们都有老的时候。当陪伴的老人拉着我们的手,夸我们比亲闺女还亲的时候,我们心里很知足!”

     

        如今在北京市的许多街道社区,都建立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够享受到购物、餐饮、日常修理、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服务;同时,社区服务站等政府服务平台在15分钟内就居民的当面或电话服务申请、咨询事项给予办理或答复。

     

        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截至去年底,北京共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822个,服务覆盖1558个社区,惠及1000万名社区居民,覆盖率达到56%,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愿望。

     

        北京市委社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表示,2014年,北京将再建2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总量达到1022个,覆盖60%以上社区,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社区是民生的大舞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始终围绕群众“缺什么”做文章,通过部门走访、网上调查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做到服务“心中有数”。

     

        北京街道众多,每个社区的情况不同,社工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针对辖区主流群体,关注社区孤老、残疾等困难群体,把强化为老服务、开展助残助困、满足居民基本需求作为服务保障的重点。同时鼓励各街区依托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居民需求,“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基本服务应有尽有,个性需求能保就保”。目前“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已形成了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特色服务有效衔接的内容体系,实现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志愿互助服务经常化、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会化、社区特色服务个性化。

     

        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模式上,北京各区县结合地区实际,开展社区服务创新,涌现出了东城区和平里街道“1510便利生活服务圈”、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幸福万寿路”、中关村街道商家认证机制、丰台区“幸福街乡、幸福居村”创建、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千百十”便捷服务、房山区“城管进社区”和“工商进社区”、顺义区驻区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大兴区商街便民平台、平谷区社区“微服务”机制等一批先进典型。

     

    社区居民满意度为97.4%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花大力气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并作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连续5年列入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内容。

     

        北京市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在推广“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方面不留空白。人口规模1.5万人左右的社区,建一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规模小、人口密度大的社区,实行“多社区一圈”形式;规模大的社区实行“一社区多圈”形式。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补贴奖励、项目管理、资源共享等方式,对同一地域内不同单位的服务设施、资源,纳入“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统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享和谐社区建设成果的浓厚氛围,社区工作的凝聚力、居民群众的归属感明显增强。

     

        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据统计,目前全市1453个社区达到了体育生活化社区标准,建立社区儿童早教基地410个,向10.2万名重度残疾人每月发放100元助残券,建立了养老餐桌3669个,托老所3727个。2013年6月份,北京市社工委对“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开展满意度抽样调查,满分为5分。结果显示,服务圈覆盖社区居民满意度为4.87,达97.4%。(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