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族地方戏曲——有着“胶东之花”美誉的茂腔;这是一位为了父老乡亲的幸福而奔跑在中国筑梦路上的最基层“村支书”——张玉刚。日前,大型现代茂腔戏《支书张玉刚》在中国评剧大剧院免费公演,为首都观众送上了一份“原生态”文化大餐。
当代“焦裕禄”
《支书张玉刚》是由青岛市黄岛区委宣传部、黄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最美村支书”张玉刚的先进事迹为基础创作编排的,用茂腔这一饱含主人公家乡风情的戏剧形式,来传扬张玉刚的感人事迹。
张玉刚,生前是青岛市黄岛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北窑村党支部书记。初中毕业不久,17岁的张玉刚就从北窑村跑出来讨生活,因为聪慧肯干,2002年,27岁的张玉刚就已经身价过百万。然而,最先富裕起来的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回村参选村主任,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十年前的北窑村,道路不畅,全村3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十几个小山头,守着100亩薄地和1000亩荒山。
十年间,张玉刚带领着村民打井通自来水,解决村子吃水难题;将村里废弃的碎石场改建成厂房,为村子招商引资。然而,2013年年初,张玉刚被查出肝癌晚期。在最后的时光里,他心里依然惦记着北窑,毅然决定放弃通过药物延长一个月的生命,回到村里交代工作。
2013年5月,张玉刚去世了,年仅38岁。这个扎根中国最基层的普通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踏实工作和真情付出赢得了父老乡亲的由衷爱戴,堪称当代“焦裕禄”。
小剧团 唱大戏
“张玉刚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每一个走近张玉刚的人,都会为他的英年早逝而痛惜,更会被他的精神所感染。”青岛市黄岛区文广新局局长薛立群告诉记者,“我们需要‘张玉刚精神’来凝聚我们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3月11日晚,中国评剧院的舞台上,48名来自黄岛区的本土演员将“最美村支书”张玉刚的故事,用8个段落、120分钟时间淋漓展现。演员们的真情流露,精彩的故事情节,时刻牵动着台下观众们的心。动情时,观众们泪眼婆娑。
出演《支书张玉刚》的48名演职人员都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演员。据了解,黄岛区茂腔剧团的前身是胶南市茂腔剧团。此团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坎坷,曾几度解散,几年前才重新组建,以歌舞演出为主。张玉刚的扮演者马正斌原也是歌舞演员,然而,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个“歌舞团”愣是变成了“戏曲团”。
“胶东之花”碰撞时代精神
“这部戏我们采用了茂腔这一戏曲形式,因为茂腔是我们当地群众非常喜爱的戏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薛立群说。茂腔是流行于山东青岛、潍坊等地的地方戏曲,曲调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2006年,茂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传统戏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需要大胆创新。“为了让这部戏能走出地方,很多传统茂腔戏太本土化的东西需要创新改动。”该剧导演崔彩彩介绍说,在这部现代剧的音乐走向、唱腔等方面,我们通过借鉴吕剧、黄梅戏、梆子戏等,拓宽了路子,做出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茂腔这种地方戏走出地方,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另外,茂腔是山东胶东半岛独有的剧种,地域性非常强,从唱腔到语言的地方特色非常鲜明。作曲高鼎铸告诉记者:“我坚持一定要打字幕,让每个观众都能看懂这个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戏。”
《支书张玉刚》成功在首都北京演出,传扬了张玉刚这个中国最基层的村支书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精神,弘扬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薛立群认为,这部戏在继承传统茂腔的基础上,从音乐、念白、唱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创新,对茂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本报记者 杨光 本报通讯员 张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