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陈明创作了大小剧作40多部,先后搬上舞台的有《鸡毛蒜皮》《十品村官》《烟村三月》《半车老师》《丹凤湖畔》等一批农村题材的戏曲作品,其中《鸡毛蒜皮》1995年获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十品村官》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入选文化部向全国基层剧团推荐的优秀剧目,并获第16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无论获奖层次,还是艺术水准,无论演出场次,还是社会影响,毫无疑问,陈明都可称作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
农村题材在陈明的现代创作中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他创作的重要题材。陈明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结交了许多农民朋友,使他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昵,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会搅动他的思绪,牵动他的情感,这种“关注现实,关爱农民”的草根意识早就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笔墨里,展现在舞台上。在他的《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丹凤湖畔》等农村题材的戏曲作品中,为我们生动地刻画了农民的生存轨迹,描摹了农村的风土人情,记录了农村的社会变迁,考察了农村的乡风民俗,追问了农村的历史未来,从而丰富了戏曲文学自身的价值,拓展了戏曲文学生存的空间。陈明以自己的创作经历阐释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总结了自己把农村生活作为创作方向与主流的原因: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村倾注的感情使得农村的变化能点燃他的创作激情。这要求剧作家永葆社会良知,做土地的“代言人”,关注农业的发展状态、农村的精神需求和农民的喜怒哀乐。
陈明的剧作,都塑造了独具魅力的人物。淮剧《鸡毛蒜皮》讲述了一个老百姓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的动人故事,村民组长尤三为了将自己管辖的村民小组早日建成文明村组,解决孔二先生与三寡妇这两个“钉子户”因鸡毛蒜皮小事发生的争端,使他们早些成为“五星文明户”,煞费苦心,从中巧妙周旋,终使两家了结宿怨,握手言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位党在农村最基层的干部村民组长尤三这样可亲可敬的典型人物。而陈明的另一出戏《十品村官》,同样描写村民组长,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农村青年田来顺立足本地、带领妇女养狐致富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始终面临着徐干娘的权威不可动、李彩珠的竞争不可让、刘六妈的利益不可碰、小月的爱情不可丢的种种困难境地,经过一连串矛盾纠葛和情感撞击,一个鲜活传神、妙趣横生的田来顺脱颖而出。从陈明笔下《鸡毛蒜皮》中的尤三、《十品村官》中的田来顺、《半车教师》中的田半车、《丹凤湖畔》中的秦长河等人物身上突破单向度的性格塑造,人物多元个性在情景中得以极致化彰显,体现了剧作家的艺术审美追求。
喜剧风格在陈明的每一部农村题材的戏曲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鸡毛蒜皮》全剧通过审篓还鸡、骑墙断案、转赠神功带、黎明修码头等情节设置,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氛。《十品村官》以独特的视角、抒情喜剧的手法,绘就了一幅充满浓浓乡情、友情与爱情的苏北农村风俗画卷。《半车教师》中的“审衣柜”,三人摸黑的表演,既有《三岔口》的巧妙,又有《柜中缘》的机趣,堪称神来之笔。从陈明笔下一系列农村题材戏曲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剧作家善于运用喜剧手法来刻画人物,使全剧妙趣横生,妙语连珠,令人捧腹,雅俗共赏,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营造着强烈的喜剧氛围,体现着剧作家的创作风格。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善于从人物的对比中,碰撞喜剧火花;二是善于从人物个性的语言中,提炼喜剧因素;三是善于从人物奇异的动作中,强化喜剧效果。他每一部剧作情节的构思、性格的刻画、情感的碰撞、细节的运用、误会的产生、氛围的营造,都充分显示出剧作家厚积薄发的编剧功力和艺术才华。由此可见,风格是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风格永远是剧作家个性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