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来临之际,水生态、水安全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污染较重:湖泊水质达标率仅为28%
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和河湖水污染现状如何?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加强河湖管理,促进了河湖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成效显著。目前,全国总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全国水电总装机量达到2.8亿千瓦。
“目前,我国局部地区、局部水域的水质环境污染情况依然比较严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介绍,从江河来看,20万公里及以上长度的江河中,水质达标的为67%,水库水质达标比例为88%,湖泊水质达标率仅为28%。
矫勇表示,当前,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是建设美丽中国、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迫切需要,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考核问责: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针对我国水生态、水资源开发中的突出问题,日前,我国又全面启动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问责。
“目前,这一制度开局良好。”矫勇指出,现在,31个省市自治区和一些地级市都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配套文件。
“要把水资源总量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下,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严格按照‘三条红线’要求,保证我们的河湖在未来能够满足水环境、水生态和生态用水的基本要求。”矫勇表示,其中,第一条红线就是用水总量控制。这条红线,设定了国家用水的“天花板”——到2030年,我国用水总量不超过7000亿立方米。
完善机制:提升河湖管理能力和水平
目前,在江苏、云南、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正在适应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头衔——河流的“河长”。
推行“河长制”的效果再次表明,加强水生态管理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支撑。矫勇在会上透露,水利部在总结目前经验的基础上,将把这一成功的做法向全国推广。未来,水利部将通过法律和规划约束机制、河湖管护机制、水域占用补偿机制这三项机制来保护我们的水域,保护我们的岸线。
“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河湖保护行动当中去,这种参与必不可少。”矫勇说。(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