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2日 星期六

    中国纪录片跌宕百年唤人才

    牛梦笛 李蕾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2日   04 版)

        3月22日晚8时,纪录片《牡丹》将在央视纪录频道亮相。从1905年纪录电影的发端到《舌尖上的中国》载誉全球,百年纪录片将中国文化凝固成一帧帧影像。在“国民之花”花开荧幕的同时,中国纪录片也遇到了上升瓶颈期——

     

        “牡丹其实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透过牡丹这一文化符号,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纪录片《牡丹》的导演李侠在该片的导演手记中说。3月22日晚8时,纪录片《牡丹》将在央视纪录频道亮相。

     

        “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在该片的北京首映式上,在“国民之花”牡丹背后,当今中国人的生活和故事跃然眼前。而多处采用“航拍”表现人物故事的手法,在国内以往纪录片中鲜有用到。

     

        从1905年纪录电影的发端到今天纪录片的繁荣,百年纪录片将中国文化凝固成一帧帧影像。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却看到了背后的隐忧,他表示:“纪实类节目的创作总量看似很大,但高品质的精品节目数量其实不多,人才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软肋。”

     

    题材多样化呼唤创作人才

     

        翻看刚结束的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奖的获奖作品,我们发现其中既有记录当下中国最尖端超大规模工程建设的《超级工程》,也有反映北京最后一座传统公共澡堂命运的《澡堂》,还有展现农村变革的《乡村里的中国》……这些作品取材丰富,视角新颖,真实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正在行进中的当代中国,也让纪录片的题材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获得2013年纪录片奖最佳编导奖的龚雪辉和绽晓棠是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他们先后10次、历时3年奔赴浙江嘉善采访,选择因强制拆迁上访案作为样本案例,完成了作品《头号难题》。绽晓棠说,在最初的选题会上,她和搭档报了这个选题,但不被领导看好,但他们抱着自己的纪录片理想,一次次奔赴浙江嘉善,记录下了藏匿在中国偏远小镇里的一连串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坚持了3年终于完成了创作,最终,他们镜头下的故事,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曾获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范立欣说:“目前国内纪录片行业有能力又有经验、善于捕捉故事的摄影师和有编剧思维、电影思维的剪辑师依然欠缺。”

     

    国际化趋势需要运营团队

     

        “纪录片热”在中国持续升温意味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选择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在《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画面首先把观众带入苍茫神秘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藏族姑娘卓玛在山林里找寻同样神秘如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雨季过后,松茸疯长。为了得到这种保鲜期只有两天的珍贵食材,卓玛和妈妈凌晨3点就出发,穿过村庄,步行走进30公里外的森林。凭借经验,她们准确地在厚厚的松针覆盖下找到松茸。为了延续这一自然的馈赠,松茸出土后,她们会把菌坑掩盖好,以免菌丝被破坏,而这是藏民一直恪守的规矩。

     

        影片一开头,便拿出了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动人的美食故事。《舌尖》在海外的发行量创造了纪录片的历史。该片导演陈晓卿认为,《舌尖》的成功是中国题材融合国际表达的一次完美呈现。中国观众看到《舌尖》时,不仅会第一时间引起食欲,还会通过食物,引发人们的乡愁。

     

        “这种叙事方式颠覆了我对国内纪录片的印象。”黄哲是央视纪录频道的忠实观众,他觉得国产纪录片早已落入窠臼,“大段的画外音、专家访谈、人物记述,强迫你接受一些东西,但这次不同,切口更小,故事也更温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指出,2013年可称作纪录片的平台年。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轰动效应的对比下,2013年的中国纪录片显得一派宁静。

     

        “中国纪录片产业正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在这个时候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必须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张同道分析,比如《舌尖》导演陈晓卿,是摄影专业出身。国内凡是优秀的纪录片人,专业学术背景几乎都是摄影和导演。但精品力作不仅需要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创作人才,而且需要一个商业运营团队从融资、运营、营销等角度进行策划推动。

     

    培训机制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少好的纪录片。《舌尖》《茶》《春晚》等都是制作水平高,画面创作精细唯美的影片。

     

        东方良友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人刘静感慨道:“作品虽好,但能拍出好作品的人却越来越少。以前做纪录片最缺的是项目经费。现在央视纪录频道从项目资金上为创作提供了保障,但开始缺能做好片子的人才了。”陈晓卿也有同感:“现在项目很多,但圈子里能做优质作品的高端团队还是那几个老面孔,新人还没有成长起来。”

     

        中国纪录片联盟在2013纪录片年会上,业界推出了高端人才培训计划,让各省市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积极参与到人才培训的合作中来。刘文表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就必须有源源不断成长起来的新鲜人才做支撑,建立与国际市场对接的人才培训机制已经成为纪录片界的共同课题。(本报记者 牛梦笛 李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