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1日 星期五

    巡线工里的“发明家”

    ——记国网冀北公司输电检修中心朱亚林

    方曲韵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1日   04 版)

        在国网冀北公司的大楼里,有一间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许多神奇的小玩意儿:“防震锤防松装置”“传递绳牵引器”“改进型预绞丝缠绕工具”。每一个小装置都是一个小发明、一项新技术,每一个小发明都解放了无数劳动力。

     

        工作室的主人就是朱亚林,国家电网冀北公司输电检修中心运检一班班长,一名普通的输电专业技术人员。若不是有着小麦色的皮肤和满是伤疤的手,清秀斯文的朱亚林看起来更像是文职人员。

     

        2004年大学毕业后,朱亚林带着全村人的“首都梦”来到了北京,梦想着在繁华的大都市开始他的事业。“没想到我一个想留在北京的东北人,却把河北的每个县都跑遍了。”说起当初的选择,现在的朱亚林还是有些激动,“不过我守护的是首都的光明,值了!”

     

    一架“会飞的望远镜”

     

        575公里高压线,1745基杆塔,这段路程对于朱亚林和他的12个同事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每个月,他们都需要将这段路程巡视一遍,看看哪里的螺丝又松动了,哪里又有塑料布挂在了高压线上。遇到恶劣天气,他们的任务就更繁重。

     

        经年累月的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让朱亚林冒出了一个念头:“有的时候明明杆塔就在眼前,我们却要绕一个山头才能过去,累得不行的时候就会幻想自己能飞过去!”

     

        2009年,一个大胆的想法,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到了公司领导面前:建议公司开展无人机巡线作业的研发。他的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一个项目研发小组成立了,朱亚林成为研发中的重要成员。四年后,多旋翼无人机巡线技术开始逐渐在冀北公司的实践中应用。

     

        如今,一架“会飞的望远镜”就摆在他的创新工作室里最醒目的位置。在“无人机”上加一个照相机,就能代替人工巡线,将细小处的问题拍下来传输回公司解决。“这项技术一旦广泛应用,就能极大地解放劳动力。”冀北检修公司党委书记刘钧说。

     

    “干得了苦活,还能消灭苦活”

     

        朱亚林的另一项小发明则几乎让一门绝技“失传”。原来,电力线路上都会安装防振锤,防止导线微风振动,以往的防振锤只是用螺丝固定在导线上,很容易位移、磨伤电线。而防振锤的复位只能通过高空骑单线作业,难度相当于在高压线上走钢丝,危险性极高。

     

        “防振锤防松装置”应运而生,朱亚林介绍:“我们在防振锤的螺丝上加了个孔,再套上防松螺丝,就能很好地固定防振锤了。”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冀北公司负责的线路上全面推广。

     

        刘钧对朱亚林和他的团队赞不绝口:“他们不但干得了苦活,还能消灭苦活!”朱亚林的同事侯建涛更是赞叹:“只要班长人在,我们就会很安心。”

     

        用于更换瓷瓶的专用卡具、阻止鸟类在横担筑巢的挡隔板、提高预绞丝缠绕质量的专用工具、提高盐灰密取样效率的专用工具,参与编写《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生产规程条文导学》……难以想象,这些成绩都出自一名需要满负荷工作的巡线工人。

     

        冀北公司二楼的员工学习室里,经常会有朱亚林独自加班的身影,整理归档巡视资料、出具各种报告;他参与各种培训学习,系统学习线路运维相关知识;向老师傅请教、搜索各种文献资料、优化工作流程,革新工艺方法。

     

        凭着这一股子干劲,2013年5月,朱亚林所带领的班组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而他本人,早已多次获得岗位技术能手、先进个人、优秀青年标兵、生产技能专家等荣誉。面对这样的成绩,这个腼腆的大男孩也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看到危险事故在逐年减少,就很满足了。”(本报记者 方曲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