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1日 星期五

    《塞罕坝之歌》后续报道③

    让“塞罕坝之歌”永续唱响

    塞罕坝人誓言守护好先辈心血

    耿建扩、周洪双、王国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1日   03 版)

        本报北京3月20日电(记者耿建扩、周洪双、王国平)3月18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出《塞罕坝之歌——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52年艰苦造林纪实》,几代塞罕坝人胸怀家国、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随之传遍神州大地,无数人深受震撼和感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消息传回,塞罕坝人很是自豪。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表示,对塞罕坝人来说,中央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既是鼓励,也是一种压力。他们将变压力为动力,保护好、培育好这片森林,让几代人的心血发挥更大功效,不辜负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

        “大面积的森林已经形成,今后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好、培育好这片森林,这是我们永远的职责。”刘海莹说,“只有保护好了,这片森林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益;只有培育好了,这片森林才能变得更好,发挥更大效益。”

        刘海莹对本报记者表示,林场将吸收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经营理念,保护好、培育好这片森林,让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让塞罕坝精神得以永续传承和弘扬。

        早在1993年,塞罕坝就成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开门迎接八方来客。为保护好这片森林,林场从2002年起开始严格控制周边宾馆的床位数量,通过控制接待能力来控制游客量。迄今,塞罕坝美名远播,游客量却始终被控制在较低水平。

        控制游客量使塞罕坝失去了一笔很大的潜在收入,也延缓了林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速度。对此,刘海莹说:“前辈造林不易,我们护林有责,丝毫也不敢疏忽啊!”

        如今,坝上的林木大都进入成熟期,需及时采伐,否则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森林的健康更新。塞罕坝林场下属的第三乡林场场长张利民告诉记者,他们采伐每一棵树都严格按计划进行,都要求贴着地伐,不留树桩。他说:“我们要珍惜好、利用好前辈留下的每一寸木材。”

        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塞罕坝林场下属的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有些自豪,又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能在全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工作是我的光荣。我希望塞罕坝精神代代传承,让我们的‘塞罕坝之歌’永续唱响。”

        刘海莹告诉记者,林场一直在创造条件让塞罕坝人安居乐业。如今,电网、路网、通讯网都已经通到塞罕坝,职工也都住进了带暖气的房子。无数像于士涛夫妇一样的年轻人在加入塞罕坝,“土生土长”的“林三代”也在茁壮成长。

        在进一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赵福洲的儿子赵东杨退伍后也回到塞罕坝,当了一名救火员。他爷爷赵志和临终时留下的一句话“创业容易守业难,你们要在这里好好干”,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塞罕坝后继有人,“塞罕坝之歌”必将越唱越响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