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塞罕坝之歌》后续报道①

    “奉献的人生最美丽”

    本报关于塞罕坝人艰苦造林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

    作者:耿建扩、周洪双、王国平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9日 02版)

        本报北京3月18日电(记者耿建扩、周洪双、王国平)3月18日,本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塞罕坝之歌——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52年艰苦造林纪实》,对塞罕坝数代人在严寒沙地筑造绿色屏障的事迹进行了全面介绍。报道一经刊发,立即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生态是个整体,塞罕坝连着北京,也连着世界呢!对比塞罕坝人,我们应该有所行动。种树的季节又到了,与其喋喋不休地抱怨雾霾,不如埋头种下一棵树更有实际意义。”报告文学作家李青松表示,《光明日报》的长篇报道《塞罕坝之歌》令人感动。在过度娱乐化的当下,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塞罕坝,投向那些普通的种树人和护林人,看看他们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父辈为了这片绿色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种树需要苦干,种树需要一种信念和精神。其实,塞罕坝人当年种下第一株树的时候,绿色的梦就在那片荒凉的土地生长了——塞罕坝就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网友“@图说生态”曾在零下35度的冬季去过塞罕坝,体会过坝上高寒、大风等极端环境,更了解造林之难。他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选择了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付出和清贫。如果人人都向塞罕坝人学习,都为子孙的福祉、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无私奉献,中国梦必将能早日实现。”

        “塞罕坝人是河北省林业战线的一个缩影,林业战线干部职工将为建设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不懈努力。”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忠看了报道深有感触。他介绍说,塞罕坝机械林场是省林业厅的一个直属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常年坚守在艰苦的环境里,就是为了一个目的——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工作人员柴守权说,塞罕坝人的精神境界,值得学习和传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肩负着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等重大使命。我们要把学习“塞罕坝精神”,立足岗位、坚守实干、创新奋进,不断激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潘俊杰表示,作为一名北京市民,他想向塞罕坝人表达内心的敬意,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他说:“我曾到塞罕坝参加过一次森林旅游,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壮观与辽阔。这次通过阅读《光明日报》的《塞罕坝之歌》,了解到壮观景色背后是几代人的艰辛付出。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无私让人印象深刻,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难能可贵的是,年轻的塞罕坝人依然甘于寂寞,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雄心,继续努力为现在的北京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

        摄影爱好者刘刚说:“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是美丽中国忠实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如今,当我们摄影人穿行无垠林海、举起相机的瞬间,一定要向那些造林人表示深深的敬意。”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博士研究生当天一早就仔细阅读了《光明日报》的报道。他打来电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敬业’,我想,在塞罕坝人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敬业,看到了奉献。当我们还在纠结是否要留在‘北上广’的时候,他们已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我不得不说,奉献的人生最美丽,他们的生命最精彩。”

        国家林业局干部才玉石表示,读了《塞罕坝之歌》一文,唤起了他对塞罕坝林场和塞罕坝人的敬意。几代塞罕坝人能够在环境恶劣、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凭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林业事业的执着追求,创造了让沙漠成绿洲、变荒原为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不愧是我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塞罕坝务林人在创造绿色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他说:“我们务林人要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种好树、护好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