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记者传真

    美国第一夫人单独携家人访华

    重在了解中国文化和教育

    作者:王传军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9日 08版)
    米歇尔·奥巴马 赵和平画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女士的邀请,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将在两位女儿和母亲的陪同下,于北京时间3月20日至26日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继海地和墨西哥城、南非之行后,米歇尔第三次正式单独出访外国;这也是中美建交以来,美国第一夫人首次单独携家人访华,体现了美国对发展美中关系的高度重视。

     

        在出行前,米歇尔对美国媒体说:“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她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和我的丈夫之所以要出访中国等国家,这是因为我们深切认识到,当前美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教育文化是访华主题

     

        在当地时间3月17日举行的米歇尔访华媒体电话吹风会上,白宫第一夫人办公厅主任陈远美称,米歇尔此次访华是为了推动双边文化沟通,分享教育理念和价值,深化两国人文交流。白宫主管战略传播的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兹说,第一夫人访华的目的非常独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来展示个人魅力,传递美国价值。

     

        据白宫称,米歇尔计划访问北京、西安和成都。除与彭丽媛女士会晤、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安兵马俑等外,她的大部分行程是走进大学和中学发表演讲,近距离与青少年沟通互动。据悉,美国第一家庭比较喜欢中国文化,奥巴马的小女儿就在学习中文,并与访美的中国领导人用中文进行过简单交流。

     

        白宫3月初宣布米歇尔访华计划后,米歇尔在白宫网站下专门建立了中国之行网站。她在网站上表示,在中国访问期间,她将与广大中国学生进行对话,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告诉中国学生美国的价值和传统。她将着重强调教育的力量和重要性,分享教育在她个人以及中美青年的成长经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米歇尔还承诺,在访华期间,她会每天更新个人博客,与美国青年分享中国学生的故事、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她参观的名胜古迹,并回答美国国内的提问。    

     

        不少美国媒体认为,米歇尔的访华主题与其“首席母亲”形象契合。这一形象不仅源于她将个人主要精力用于培养两个女儿,更因为她长期关注并致力于推动美国教育、消除儿童肥胖等与青少年相关的问题。前不久,米歇尔推动通过了新的美国联邦食品营养标识条例,在白宫举行了一次扩大大学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峰会。

     

    访前到学校热身取经

     

        第一夫人米歇尔非常重视本次访华,她出访前的热身活动也十分有趣。3月4日,华盛顿育英公立特许学校迎来了米歇尔一行。该校前身是1911年在北京建立的一所开创性的女子学校,它由前清皇宫的一位女侍王曾贵创建。在当时私塾教育体系盛行的中国,这所女校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无疑对中国当时的旧式教育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

     

        在育英校园内,米歇尔就中国之行向六年级学生取经。作为学校课程安排的一部分,这些六年级学生曾于2013年访问中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告诉米歇尔自己在华的经历,从中国城市文化体验到美食大餐品尝,事无巨细,一一道来。他们还教米歇尔实用的中文词语,如“你好”“我叫米歇尔”“再见”等,他们觉得这些词语在米歇尔访华时大有用处。米歇尔也鼓励孩子们通过社交网站关注她的访华活动,并欢迎孩子们随时和自己互动。

     

    总统外交的最好补充

     

        对于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美国许多业内人士给予了高度期待和积极评价。曾任劳拉·布什办公室主任的安妮塔·麦克布奈德认为,夫人外交是总统外交的最好补充,即使第一夫人米歇尔与彭丽媛女士的会晤无关双边紧迫议题,会晤本身也会向外界传递强有力的外交信息。

     

        曾任小布什政府中国问题顾问的丹·布卢门塔尔则称,在奥巴马4月亚洲行前,其夫人访华意义深远,白宫希望米歇尔的中国之行是“甜美而充满亮点的”。布卢门塔尔认为,米歇尔只需要扮好自己的第一夫人角色,访华就是成功的,她无须肩负讨论敏感议题的任务。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米歇尔的柔性外交策略势必会给未来美中关系发展以及构建美中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更多新动力和正能量。

     

        (本报华盛顿3月17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