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采访过、见过很多中学、小学,其中不少高大宏伟,令人惊叹;也有的破败灰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儿郎。
就是在同一座城市里,或者同一个乡下,学校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有的中小学,招聘教师的条件已达到博士水准,而有的校长,则还在为留住一个普通教师伤脑筋。在上学、放学时段,有些学校门口如反“四风”前的高档会所,豪车云集,秘书、保姆、司机、警卫打成一片;有的却只见节能减排的自行车。还有升学率、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荐权力,等等,都差得远呵!
在这样的情况下,“喜大普奔”的就近入学可行否?
在学校间软、硬件差距悬殊得不到根本转变时,是否,还有人挤在拼爹、拼钱、拼条子的小路上。是否,只有三省吾身,发现自己真的别无选择的学生和家长,才会无奈地“就近”算了。
指责和教育家长、学生“端正心态”是无用的。目前的关键是限制一些学校的几乎呈挥霍状态的超常发展,才能让“落后”的学校赶上来,才能让我们看到一点平衡的趋势、公平的希望,才有就近入学的可能性。对一些公立超级大校的主要负责人和既得利益者,应该采取政府机关公务员的管理方法,以限制权力行使、公开工作流程、促进人员流动等措施,减弱甚至取消其在生源控制和教育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优先权,特别是切断其因长期掌控优质教育资源而形成的人脉和特权,才有理由去谈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化,并不是一味地削减学校差异和个性,把所有的学校都办得千篇一律。公众期望的是消除教育特权,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真正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运作,让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开透明合理,以使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从某些方面来说,择校实际上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但被动择校、被迫择校则是教育管理出现偏差的表现。因而,管理者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打破僵局,重树信任,方能实现“到2015年,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划片入学”的承诺,同时完成教育资源的趋向合理配置,让公众相信:所有的学校都是值得信赖的。
完整的教育从来不是在学校内完成的,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对人才和成功的评价标准越单一,公众“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越强烈,教育改革的难度就越大;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学校越少,公众被迫择校的冲动越高涨。因此,把教育改革置于社会整体改革范畴内才会有真实的意义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