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7日电(记者张景华 光明网记者李国强)“谁来把老师刚刚教的歌唱一遍?”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肖家河社区活动室,几十个孩子正在学习唱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半至6点,志愿者会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教他们唱歌、跳舞、绘画……”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她从去年就开始参加这项志愿活动,“慢慢地,孩子们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他们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跟我们谈。”
肖家河社区交通便利,出租房价格相对低廉,大量来京务工人员在这里工作、居住,他们的孩子也多在附近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孩子们放学后的管教真空成为家长头疼的问题。2007年5月,马连洼街道团工委、肖家河社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爱好者协会共同创办“课后四点班”,由肖家河社区提供一间教室、一块操场,供孩子们放学后写作业和活动。
“自从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们经常来抢座。孩子的家长也非常赞同和支持。”肖家河社区居委会主任杨玉玲说。
家住蓟门里社区的贾秀珍老人今年60岁,从2011年开始,和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罗付池组成“一对一”教学组,学习电脑。“刚开始看年轻人都玩电脑,我也想学,想用它编辑照片啊、弄视频啊!”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夕阳再晨”团队与海淀区多个街道联合发起了“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志愿服务项目。“一对一、一帮一”的个性化教学,帮助老年人使用电脑等数码电子产品。3年来,累计开展科普活动200余次,服务老人5000余人,团队人数已达1000余人。
海淀区文明办副主任李东贤告诉记者,海淀区文化底蕴深厚,人力、智力资源丰富,志愿服务的社会需求很大。海淀区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以制度化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推进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长效发展,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由节点活动向常态服务质的转变。
2013年,海淀区实施了“暖心工程”“春暖工程”两个项目,医疗志愿服务团队每周上门为老年公寓老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中小学生服务团队每月开展慰问文艺演出。同时,依托“社区课后四点班”“少年之家”“心理辅导站”等,海淀区组织高科技白领志愿者为流动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托管服务、安全自护教育等志愿服务,丰富流动儿童校外生活。
项目化管理模式催生了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包括鼓励中关村海淀园区高科技企业员工参与的“智”愿服务和“科技雷锋”项目,“好人联盟”和“高校联盟”共同汇聚成的海淀“正能量联盟”项目,不仅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积极响应,更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的81所高校。据了解,2013年,海淀区志愿者累计上岗约12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300多万小时,累计服务群众近5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