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6日 星期日

    观察

    高校,警惕教育资源的挥霍

    ——“反对铺张浪费”系列报道之十六

    晋浩天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16日   01 版)

        前不久,《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其中英语、动画、美术学等热门专业亮起就业红牌,大家心目中的“高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也身陷“就业黄牌泥沼”。

     

        事实上,这些热门专业往往占据着高校较好的师资与教育资源,而就业的遇冷却着实给它们沉重一击。那么,“热门”专业为何求职遇冷?其背后又折射出多少由专业设置引发的教育资源的浪费?

     

    “红牌”专业的困境

     

        岳雷,中部地区某二本学校的大四学生,正为寻求一份理想工作而发愁。“英语专业,现在真的‘不吃香’了。”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家企业明确招聘英语专业毕业生,心中一喜。可到现场才发现,这家单位的桌前已经排起了三列长队,足足有七八十人,一问才知道,‘全是学英语的’,而且目前都没有‘下家’。”

     

        学历低、出身差是岳雷给自己总结的求职短板,但他认为,英语专业人才过剩、竞争激烈也是至今工作没着落的原因之一。“现在大学几乎都设有英语专业,全国每年毕业20多万人,肯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人才必然过剩。”

     

        据某网站近日发布的《中国大学最爱的本科专业排行榜》显示,全国一共有1166所本科大学,其中903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占到了总数的77.44%。

     

        英语专业为何如此之多?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跟风恐怕是罪魁祸首。事实上,现在不论是科技类大学,还是理工类大学都设有英语专业;不论是否拥有充足的英语师资,也不论是否符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看到英语专业“走红”,便会千方百计要求快速“上马”,从而造成了“千校一面”和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让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直线上升。

     

        当然,专业设置盲目跟风造成的浪费还有很多。

     

    专业“热”,为何求职“冷”?

     

        热门专业的大量投入却换不来学生毕业时一纸满意的“三方协议”,究竟是为什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贾哲敏直言,“热门”在短短几年内就变“冷门”的例子屡见不鲜。

     

        “随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性的增加,很多高校一方面进行扩招,另一方面在生源趋紧的背景下,在竞争加剧的压力下,也在通过兴办所谓‘热门’专业的方式来迎合学生及家长的心理,争取更多生源。”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鹏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获取,最终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把关审核,但有些政府部门一方面专业性不够,另一方面责任心不强,没有本着对学生、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专业的水准来做出判断,因此,出现了把关失责的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感叹:“高校培养了大学生,却又无法就业,不仅是资源浪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青春的浪费。因此,专业遇‘警告’,高校依然不愿停招,说简单一点,是自私,说严重一点,就是‘损人利己’。”

     

    专业设置,该以什么为依据?

     

        还有3个月就要毕业了,此时的岳雷在反问自己:“如果当初没有选择英语专业,现在会不会好一些?而学校如果能及时根据实际调整专业招生和教学,现在的情况会不会好一些?”面对这些问题,岳雷的脸上写满了迷茫。

     

        那么,高校专业设置,该以什么为依据?

     

        “专业设置要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特色、条件和未来的学术布局确定,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预见性,以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理性看待不同学科专业的功能、特点、地位、当下价值和长远价值,以此为依据调整专业设置。”陈鹏强调。

     

        洪成文则指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本质上是人才供需的问题。“需要多少,培养多少。例如一个地区需要多少教师,就必须和人口增减,特别是该地区生育情况相匹配。生育高峰期,则需要增加教师供应量。反之,则要调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杨曦认为,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的管理模式取代政府主宰下的、以“计划供给”为驱动的学科专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产权制度安排的问题,这种安排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历程必将是曲折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在学科建制和课程专业运营等微观机制运行上明确了它们所具有的经济特性,改变了过去被误认为是单纯的认识论的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