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6日 星期日

    特别关注

    腐败事件不断 德国清廉形象受损

    柴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16日   08 版)

        德国一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廉洁的国家,它是“透明国际”公布的16个世界上最清廉国家之一。似乎这个国家根本没有政府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这在西方被归结于民主、法治、制衡、监督、公开、透明和教育的结果。其实这并不是事实。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德国爆出一系列腐败丑闻。有政客“弃政从商”的“旋转门”现象,也有政客或名人逃税事件。德国清廉形象因此受损。

        去年12月,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一直担任默克尔总理办公室主任的波法拉因在美国窃听德国事件中工作不力,被迫下台。波法拉表示,卸下重任之后只想担任国会议员,并争取时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事隔不到一个月,媒体就披露,波法拉将要接任具有国资企业背景的德国铁路公司董事一职,负责对德国政府和欧洲联盟高层的公关工作。这一消息在德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无独有偶,半年前,德国总理府国务部长冯·克莱登就曾“弃政从商”,进入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任职。

        媒体认为,政府高官之所以能得到德国大公司高管的职位,完全是因为他们在政府里有各种关系。内阁成员直接转换到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公司,并且担任负责游说政府的职务,实在不妥。按说,德国的联邦议院就是一个重要的反腐败机构,德国联邦议院通过行使其监督职能,对政府官员、行政机构进行制衡和监督,以防止权力被滥用,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但是,德国至今并未制定任何限制官员“下海经商”的条款。因此这些年来,德国不乏曾在政府任要职的政界人士卸下公职后,立刻“下海”去企业任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担任政府总理期间,曾极力推动和支持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项目。2005年12月,施罗德卸任总理职务数周后,便获俄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的邀请,担任了该项目股东委员会主席一职。昔日绿党领袖、德国前外长菲舍尔在任时曾高调反腐,但他下野后不久便开始担任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多家跨国企业的顾问一职。原黑森州州长科赫在任期间,批准了建筑公司比尔芬格-贝尔格承包法兰克福机场一个8亿欧元的工程项目。2010年秋,科赫在卸任两个月后,转身进入该公司的董事会。德国《法汇报》评论指出,政界官员进入商界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政界人士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部消息,凭借与其他部门的“老交情”,在新的职位上谋取利益。虽然政客“弃政从商”的现象一直为媒体所诟病,但德国在这方面并无法可依。因此,只要反对党、司法机构抓不到以权谋私的把柄,老百姓更是无可奈何。

        最近,在德国炒得沸沸扬扬的另一大丑闻是逃税、漏税的问题。柏林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施密茨把钱存在瑞士,逃纳资产税。德国《时代周报》总编索默因逃税被判缓刑。德国拜仁足球队经理赫内斯逃税金额更是高达数百万欧元。德国女权运动代表施瓦策是德国公众人物,她经常在各个电视节目中大谈权利与正义,自己却在瑞士拥有数十年未申报的账户。

        布鲁塞尔研究腐败问题的专家卡尔·多兰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的腐败问题远非金钱贿赂那么简单,而是植根于“政治家与各行业的关系之中”。一些政客“向青睐的企业提供合同甚至为他们修改法律并不是为了一笔现金”,而是为了自己在下台后可以在那个企业中“谋个好差事”。西方政要、学界、舆论界经常大谈多党制能够较好解决腐败问题,攻击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不仅会形成权力专制,而且容易导致各种腐败。但在德国民主、法治、制衡、监督、公开、透明“如此健全”的体制下,腐败现象也如此严重,西方国家是不是该多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本报柏林3月15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