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震惊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三年。三年来,灾区的重建复兴工作究竟进展如何?经历了地震及海啸灾害的灾区民众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巨大的自然灾难又带给人们哪些启示和反思?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日前深入日本宫城县和岩手县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再次深切感受到三年前那场史上罕见的大灾难给受灾地区民众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创伤仍远远未能抹平。
灾后重建进展缓慢
在遭受地震及海啸毁灭性重创的宫城县名取市,原本生活着数千人的海边小镇如今仅剩下密布于杂草间的房屋地基遗迹诉说着昔日的热闹繁荣。登上一栋已被海啸冲击得千疮百孔的二层小楼,记者看到远方海岸线处只有孤零零的几台工程机械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堤坝的维修和加固作业。在海啸灾害发生三年之后,当时受损残破的海岸堤坝和入海河口水闸仍未能完全修复,至于为抵御类似海啸灾害而必须进行的堤岸加固加高工作到底何时才能完工,目前根本无从谈起。小楼的主人赤间洋子告诉记者,这片区域已经被政府划定为禁止居住的地区。这栋小楼不久后也将被拆除。她和家人现在仍暂住在临时提供的救灾房中。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援助,他们一家根本无力在别处重建起一栋同样的小楼。未来究竟能栖身何处,谁也给不了他们答案。
在名取市的灾民临时安置地,大批受灾后由沿海地区转移至此的灾民仍居住于灾后搭建起来的临时简易活动板房内。政府除了提供这些简易活动板房之外,灾民生活所需的水、电、燃气、通信等一切费用均由灾民自己承担。然而,由于世代生活的小镇已被地震和海啸彻底摧毁,因此大部分灾民均已无法继续从事原有的工作。面对如何重建家园这一问题,失去了家园和收入来源的灾民脸上写满了无奈和茫然。灾后,居住在临时安置地的孩子们都被集中到一所较远的学校上学。“每天看着他们成群结伴地去上学,高高兴兴地放学回家。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将会怎样?”一位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对记者如此感叹道。
民间企业施以援手
在政府的各项灾后重建措施很不给力的情况下,民间的大型公司和企业则是自觉地发挥着优势和特长,针对灾区和受灾民众开展了一系列援助活动。在宫城县的一处灾民集中的临时安置点,几位年近古稀的老妇人正在接受由资生堂公司无偿提供的手部按摩、面部按摩和皮肤护理等“美容支援”。资生堂公司广报部的广田智告诉记者,长期的临时住宅生活会使人们因对未来感到不安而情绪低落。针对灾民们的心理需求,作为化妆品公司的资生堂公司适时地开展了力所能及的“美容支援活动”,派遣专人前往临时安置点为灾民们提供免费的化妆和按摩等服务。在采访中,接受“美容支援”的灾民纷纷表示,“化妆后情绪变得积极了”“变得有活力了”。
在南三陆町,以温泉而闻名遐迩的国际宾馆“观洋”为灾民设立了每周一天的温泉浴室免费开放日。宾馆的女老板阿部宪子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对于酷爱泡澡的日本人而言,再没有比舒舒服服地泡上一次温泉更能慰藉心灵的了”。在大船渡市,原本相互激烈竞争的几家酿酒企业同心协力,在灾后不到一年时间内,由一片废墟重建而成的“醉仙”酿酒厂就飘出了灾民们熟悉的家乡的酒香。这些充满人性关怀的支援方式既抚慰了灾民们保守重创的心灵,同时也彰显出了一家企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灾过后的反思
“人们用了数十年从大海手中夺来的东西,大海只用了一瞬间就全部夺了回去”。在海啸中幸存下来的后藤老人指着已被夷为平地的小镇向记者说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绳纹人(生活在日本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懂得敬畏大海的威力,所以他们选择在海岸线边三十米高的山坡上筑造巢穴。几千年后,科技的发展让人们自以为拥有了改天换地的能力,于是我们开始填海造陆,从大海手中夺来了一片片土地,在上面建起了一个个村镇。曾经,我们以为自己建造的堤坝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然而,大海用‘3·11’告诉了我们,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
“千年一遇的灾难,也是千年一遇的学习机会。”在结束采访返回东京的路上,“观洋”女老板阿部宪子的这句话始终回响在记者耳边。目前,日本政府在当地划定的居住区域又退回到了数千年前先民们构筑巢穴的海拔三十米左右的山坡一线。这千年的轮回对于仍陶醉于科技文明的现代人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讽刺和警示呢。灾后三年整,在为逝者祈祷、为生者祝福之时,但愿发生在日本的这场千年一遇的灾难,真能给人们带来千年难得的哲思。 (本报东京3月11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谢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