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抢占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制高点。我国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在全球领先的科研成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其中,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凝聚了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发机构和企业。
“但是,我国的生物技术企业在发展当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创新困境’,许多企业在解决技术问题之后,仍然面临着不创新没有核心竞争力、创新没有市场生存力的两难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代表这样认为。
程京认为由于我国缺乏创新药物、产品的配套政策,使得企业在承受了巨大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将创新药物、产品研制出来后,马上就遇到“政策瓶颈”,创新药物和产品要经过数年时间才能应用到临床,这使得创新企业收回投资困难,从而导致我国许多制药企业不去搞创新药物开发,只是一味去仿制。
程京建议,企业科研创新不仅要有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的“入口”,还要有创新的“出口”,也就是针对全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产品提供像物价、医保、政府采购这样的政策、机制。具体来说,一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或科委负责组织创新性产品的新颖性认定,每季度评审一次;二是创新性产品一旦在全国任何一个省份获准物价审批,则在其他地方再申报时只需做备案处理;三是创新性产品在获准物价一年后,自动进入医保审批,建议审批时间不超过3个月;四是将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等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的有关优生优育筛查纳入政府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本报记者 杜弋鹏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