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08日 星期六

    时代先锋

    “乡亲们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记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

    作者:苏雁 单素鹏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08日 11版)

        3月1日,周末,飘着细雨。记者在江苏张家港市长江村村委会办公室见到了郁霞秋,她正在电话里询问低保户的情况,手边拿着厚厚一叠文件。

        51岁的郁霞秋,是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的党委书记,也是村企长江润发集团的总裁。“当家”13年来,郁霞秋的大多数周末,就是在这间办公室度过的。

        “女村官”郁霞秋是被父亲从城市“拽”回农村的。2001年,由郁霞秋父亲郁全和带领村民创办的长江润发集团遇到了人才瓶颈。作为长江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此时的郁霞秋已经是无锡市颇有名气的妇产科大夫。在父亲的极力劝说下,带着乡亲们的期盼,郁霞秋放弃了15年的从医生涯,成了村里第一个“跳回”农门的大学生。

        从医生到村官,郁霞秋开始为村集体的发展“望闻问切”。“来一个病人不害怕,可面对村民和客户,我心里一点都没底,只能从头开始学。”遇到难题,郁霞秋向村里前辈虚心求教,还利用工作之余攻读了上海金融管理学院与清华大学的EMBA。“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前进。”回村的第一个月,郁霞秋就筹建了全国首家村级企业科协——长江润发科协,在她的积极协调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纷纷落户长江村。

        2007年,郁霞秋已经开始勾画村企上市的蓝图。上市之路遇到了很多困难,企业的改制、重组,她都亲力亲为。累病了,她在办公室打着点滴,坚持工作。企业老骨干卢斌回忆道:“那段时间,小郁经常早上飞北京,晚上回来处理村里工作。有次在北京申报材料,当时下大雪,她为了等到负责人,在雪中站了两个多小时。”2010年,“长江润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消息传来,郁霞秋激动得泪流满面。

        发展至今,长江润发集团已成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全村销售额从2001年的3.8亿元增长到48亿元,资产总值从3亿元增长到32亿元。

        “壮大村集体不为别的,就是要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郁霞秋为村里建立了以村民养老、帮贫救助为重点的保障体系,所有的低保户、残疾人、因病致贫人员都能定期拿到补助;她还牵头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年底参与分红。长江村制定了“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的分配体制,全村7000多户村民,实现了全就业、全社保,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八成家庭拥有小汽车,九成村民住上了别墅式楼房。

        郁霞秋说:“要让农民真正‘脱掉’落后的帽子,不仅仅是富口袋,更重要的是富脑袋。”村里专门投资建设图书馆,出台《精神文明条例》,将《“五爱”读本》印制成册发放给每个村民,每年评选奖励“五好文明家庭”。2011年,长江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虽然成家在无锡,但回村以后,郁霞秋以村为家,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小郁书记”。“乡亲们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这句话郁霞秋挂在嘴边,系在心里。

        村民朱文英丈夫因车祸意外去世,体弱多病,靠着微薄收入,与儿子相依为命。回村以来,朱文英母子一直牵动着郁霞秋的心。孩子上学没钱交学费了,郁霞秋会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赶过去交上学费;家里灶台上的油桶见底了,郁霞秋第二天就会拎着两桶油过去,放在桌子上就走……

        前不久,郁霞秋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面对这样的荣誉,郁霞秋更加坚定了一生的信念:“我这辈子哪儿都不去,就扎根长江村了。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发展长江村,建设长江村,要让长江村村美、人美,心灵更美。”(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单素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