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如何熄灭生态环境的“红灯”,点亮科学发展的“绿灯”?记者采访了来自东北、西部、华南等地区的四位代表、委员,请他们分别从能源替代、产业转型、沙源治理、森林保护等方面谈了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做法。
发展核电对减少大气污染意义重大
——访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委员
本报记者 易运文 蔡侗辰
“在能源领域,最核心的防治污染措施就是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力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记者:您认为发展核电对治理大气污染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能否详细谈谈?
贺禹委员:国际公认核电对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明显。核电具有安全、清洁、高效的特点。根据测算,如果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分别建设1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或者通过外送电方式将1000万千瓦核电输送至该地区,可以使这些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4、1.7、4.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将这三个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在目前基础上分别降低3%、2.5%和9%。
核电单机容量大,运行稳定,利用小时数高,可以作为电网基荷运行,生产过程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改善环境的作用十分显著。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每100万千瓦的核电对标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千瓦水电、350万千瓦风电、470万千瓦光伏发电(按照核电年利用小时数7000、水电3500、风电2000、光伏发电1500测算)。
记者:那么,在发展核电方面,中广核集团又是怎么做的?
贺禹委员:我的“中国梦”就是“加快核电发展,让天更蓝、水更清”。而就在2013年,中广核核电批量化建设也迎来收获之年。截至2013年底,中广核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33万千瓦,占全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的56%;在建核电机组16台,总装机容量188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占全国同期在建总体规模的57%,居全球核电企业首位。把“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提供商与服务商”作为战略定位的中广核,将会通过建立更多核电基地、风电基地等,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为治理大气污染作出更大贡献。
好生态是立市之本
——访山西省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代表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朔州是西北风沙侵袭京津地区的必经之地。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提出‘把风沙挡在朔州,把清风送往首都’,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近八年来,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山西省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代表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记者:构筑京津绿色屏障,朔州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王安庞代表:朔州市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发挥国家工程的引领作用。认真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四项国家工程,2001年至今完成工程任务280多万亩,国家造林补助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近5亿元。
突出地方政府的主力作用。采取规模造林、连片治理模式,以年均33万亩的速度强力推进造林绿化,打造朔城区西山40万亩、怀仁县西山40万亩等多处大面积防护林带,全市规模造林面积达到230多万亩。全市造林绿化年均投资在10亿元以上。
弘扬右玉精神,学习绿化楷模。右玉县农民余晓兰,20多年扎根荒山搞绿化,治理荒山面积1万多亩;右玉县机关干部韩祥,十几年来栽树6万多株,治理荒山2400亩。全市深入开展“右玉精神在朔州”活动,大力倡导领导干部自费购树、亲手栽树,全面开展每年“一乡一条路、一村一片林、人均5棵树”的环乡、环村和庭院绿化活动。全民植树造林、全社会办林业,在朔州蔚然成风。
记者:以生态立市,如何解决生态与发展的问题?
王安庞代表:朔州持之以恒推进造林绿化,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保障了京津生态安全,而且优化了当地发展环境,带动了招商引资,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6.4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7亿元,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亿元,增长14.5%,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走出生态困境
——访辽宁省阜新市市长杨忠林代表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杜羽
辽宁阜新是全国首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在破解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难题时,如何修复、改善因资源开采破坏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阜新市市长杨忠林。
记者:阜新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实践也已经进行了13年,阜新转型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杨忠林代表:阜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之城”。阜新成之于煤炭,衰之于煤炭。因此,阜新转型的核心是产业的转型,是尽快摆脱对煤炭的依赖,改变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构筑多元化产业格局。10多年来,阜新一直致力于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形成了煤化工、液压、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玛瑙等“十大产业集群”,煤炭占工业比重由33.4%下降到13.9%,成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市、循环农业示范市。
记者:多年的煤炭开采,造成了阜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年阜新在生态修复和建设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杨忠林代表:十几年来,阜新每年都在生态建设上有大手笔、大动作,先后在辽蒙边界构筑了一道宽2公里、长322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城市周边建设了一条长100公里、宽500米的环城防护林带,在160公里的高速路两侧建成绿化景观带,在200万亩荒山上建成了经济林,实施了以海州露天矿为重点的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启动了煤炭物流园项目。累计人工造林89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1.7%上升到32.5%,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9万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由144天增加到347天。
打造全国最好的生态功能区
——访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林业管理局局长高环代表
本报记者 朱伟华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生态环境好,是幸福城市的基础。伊春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打造全国最好的生态功能区。”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伊春林业管理局局长高环代表说。
记者:作为不用担心雾霾困扰的城市,伊春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高环代表:首先,强化森林保护。伊春在全国率先主动停止了森林商业性采伐,使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据专家测定,伊春的森林和湿地每年为国家贡献生态服务价值1733亿元。
其次,积极培育森林。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更新造林和森林抚育。伊春的森林覆被率高达86.5%,森林中负氧离子均量是一些大城市的500至1000倍。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的途径、方法和机制,2013年率先实现了国内森林经营碳汇的第一笔交易。
再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维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重点推进了森林、湿地、江河源头、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等六大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保护区21个、70余万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黑龙江省之首。
最后,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烧柴改革。结合棚户区改造,科学调整林场所布局,建设95万公顷的生态无人区。同时,启动烧柴改革,组织开展了生物质半气化炉、生物质型煤等举炊取暖节能新方式试点,每年直接减少木材消耗100万立方米。
记者:伊春作为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主体,未来有何规划?
高环代表:伊春将在巩固保护和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全面停伐为新起点,系统化推进生态建设。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管护、抚育、造林、防火、林下经营一体化模式,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从林上到林下、从植物到动物的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加快生态移民进程。统筹治理江河水系,整体提升对大江大河的水源补给能力。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消费,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改造,创建绿色消费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