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上向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发布这一报告。
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是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体现了政府向人大负责的宪法精神。我国宪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三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会议的时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会议提出的工作报告,经各代表团审议后,会议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
回望2013
“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
●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
●CPI: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
●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4.1%
“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
“让市场吃了‘定心丸’”
●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
●去年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广义货币M2增长13.6%,符合调控要求
困难和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
●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
●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前瞻2014
深化改革
“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代表:当前,大量财政资金进入一般竞争性领域,影响公平竞争,造成资源浪费。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一些重大财政专项,要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开竞争。财政部在编制2014年预算时,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个数由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150个左右。事实证明,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市县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下放市县管理,更有利于发挥市县财政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现在,中央本级支出占全国总支出比例为15%,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是非常低的。未来,在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同时,我国应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本报记者杨亮采访整理)
拉动内需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
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
●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
●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农业现代化
“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不管财力多么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代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三农”的论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三农”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发展中遇到的民生问题、环保问题都和现代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离不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治环境污染,确保生态安全,更离不开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农村改革中,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都为未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本报记者李慧采访整理)
新型城镇化
“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委员:继续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潜力所在。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推进我国城镇化,重在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居民就业和多方面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要解决好进城农民“半市民化”问题,使农村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巿现代文明。二要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传承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提高城镇现代文明和治理水平,使我们的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宜学宜乐,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家园。(本报记者邱玥采访整理)
创新驱动
“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
●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更多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
●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改革,进退并举。进,要更加积极有为;退,要更加主动有序
●今年要淘汰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代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资源,但成果转化率不高。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要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下功夫,迫切需要以世界眼光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必须认识到,追赶与跟踪是面向已有的确定目标,始终只能步人后尘;创新和引领是对于未知的发现与发明,能够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中国的科技创新要尽快完成由追赶、跟踪到创新、引领的转变,就要创造优质的创新环境,大力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本报记者袁于飞采访整理)
教育公平
“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
●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发展民办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10%”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积极补偿政策,和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教育的论述一样,释放出强烈的教育公平信号。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农村孩子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极其艰苦。在现阶段,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公平”的意义绝不只是机会的公平,还要有适当、必要的倾斜。此前中央已采取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大学定向招生计划,圆了很多农村学生的“大学梦”。目前我国重点大学在校农村大学生达28万人,再加上这10%,可增加3万人左右。但真正解决农村孩子的上学、上好学问题,关键还在于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强化农村师资力量等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本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医疗改革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覆盖农村5亿人口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代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我认为,这是适合国情、贴近民心的,体现了“中国式办法”。报告明确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任务,医药分开、加强县级医院人员培养,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增加优质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需求,这一点在报告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的医改不能照搬国外的办法,而必须“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本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文化强国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委员: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守住我们的文化阵地,保证国家文化安全。也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同时也要看到,相较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从具体事情入手,一点一滴积聚力量。 (本报记者韩业庭采访整理)
改善民生
“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代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这是广大群众期盼已久的。收入分配领域改革是尤其难啃的“硬骨头”,报告提出的举措都值得期待。下一步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细化思路。例如,落实“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需要细化为制定法律法规等各项具体工作。 (本报记者冯蕾采访整理)
生态文明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
●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
●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
●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
●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严纯华代表: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下功夫治理已有污染,更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污染程度进一步加深、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场攻坚战中,科技人员责任重大,既要搞清楚污染的形成机制和过程,加强治污技术的研发;也要为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变革,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我是做稀土研究工作的,今后,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更要关注在资源开采和材料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生产流程,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的稀土产业。 (本报记者齐芳采访整理)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委员: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不易,但可以实现
今年目标与去年相同,数字没变,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但可以实现。这主要基于4个方面的因素: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和激发市场活力,开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扩大内需提供空间,物价形势较为稳定为宏观调控提供了余地,今年世界经济整体态势预计会有所好转。如果外需对经济的拉动情况有所好转,那么我国实现7.5%左右的增长目标还将有一定余地。(本报记者温源采访整理)
要把握的原则和政策取向: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
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第二,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第三,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