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有关专家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仍然需要政府主导,政府的“有形之手”应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发展与保护互促双赢
——访河北省委常委、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委员
本报记者 耿建扩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荣任务。记者就此主题采访了河北省委常委、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委员。
记者:近年来秦皇岛市在生态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田向利委员:近年来,秦皇岛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全盘考虑、统筹推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互促双赢。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秦皇岛市通过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示范工程和强基工程,既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进一步放大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更美好的品牌优势。秦皇岛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休闲旅游魅力之都等十几项桂冠。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了海内外客商的青睐。目前,秦皇岛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已有2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秦皇岛落地生根。
记者:请您结合秦皇岛实际,谈一谈如何进一步加快绿色崛起步伐?
田向利委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步伐,应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夯实“有法可依”这个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特征是长期性,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法律层面上的有力保障。为此,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二是突出“文化引领”这个根本。文化是根,文化是魂。生态文明建设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要通过培育全新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自觉”。
三是把握“源头治理”这个关键。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物排放。要严把项目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要培养人们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六大环保工程还百姓碧水蓝天
——访湖北省咸宁市市长丁小强代表
本报记者 夏静
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湖北咸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是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北省咸宁市市长丁小强代表。
记者:“大气质量”无疑是现在环保民生问题中的热词,咸宁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丁小强代表:咸宁全面实施六大环保工程:“蓝天工程”,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碧水工程”,全面提升我市水环境质量;“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宁静工程”,深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绿色创建工程”,加快促进咸宁绿色崛起。针对大气质量,我们制定颁布了《咸宁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咸宁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及应急方案》等,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了空气质量监测制度,并制定了雾霾应急处置预案。
记者:近年来,咸宁始终强调建设“美丽咸宁”。请问,“美丽咸宁”如何定义?
丁小强代表:香城泉都,咸宁的自然条件可谓天赋异禀。当前,我们正依托生态优势,彰显“控高透绿、显山露水、城林共生、泉湖辉映”的特色,中心城市由“临山簇林时代”迈向“拥湖面江时代”。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我认为,实现绿色崛起的咸宁,就是“美丽咸宁”。
记者:咸宁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的着力点在哪里?
丁小强代表:坚持绿色引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在这个大前提下,打造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市政府将支持咸宁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低碳示范园区,支持赤壁建设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支持通城、通山创建国家生态功能区试点,支持咸安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同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咸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水碧天蓝是人民期盼政府职责
——访山东省东营市市长申长友代表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徐教连 李炎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几年来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东营市市长申长友代表面对记者谈起这一话题时,更是深有感触。
记者:水碧天蓝是人民的期盼,同时也是政府的职责。东营市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得怎样?
申长友代表:在生态环保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有望不到边的万亩湿地,环境秀美,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又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从污染治理入手,加快建设生态东营、美丽东营,东营的明天很美好。
记者:生态东营该如何定位?在环保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申长友代表:东营是一座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重化工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生态建设是东营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继续加快造林绿化,完善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提高林木养护管理水平,实施沿海基干林带提升工程;继续实施金湖银河生态绿化工程,完善生态水系;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建设5处省级湿地公园。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东营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紧密结合,以过硬的经济实力支持生态建设,以高度的城市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今年,东营市将开展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专项行动,从污染治理入手,全面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完善企业污水处理设施,以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上,东营将继续开展城区建设扬尘治理集中行动,绿化城市裸露土地,严控工业废气、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快淘汰黄标车并实施区域禁行,抓好燃煤电厂、城区燃煤锅炉和石化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通过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
环渤海陆海统筹防污染待破局
——访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代表
本报记者 吴琳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为此,国家启动了“环渤海蓝天行动”计划,坚持陆海兼顾、海陆统筹,以整治陆源污染为重点。记者就环渤海地区污染治理,采访了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代表。
记者:环渤海地区污染源主要来自哪里?
王祖温代表: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它自净能力有限。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国家海洋局专项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是陆源污染的三大来源。
记者:对实施渤海海洋环境陆海统筹管理,您有怎样的建议?
王祖温代表:只有综合考虑环渤海地区和渤海的资源环境特点,协调发挥陆地和海洋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控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趋势。
一是科学划分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陆海统筹管理分区,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二是建立渤海海洋和陆域环境治理目标的区域联动机制,统筹渤海海洋环境和陆域环境的综合治理;三是重点污染物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探索多部门配合协调机制,设立较为独立的高层次协调机构;四是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涉海部门统筹协调的原则和规范;五是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建立相关信息的披露机制。
记者:大连海事大学在环渤海防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祖温代表:大连海事大学对环渤海地区环境治理问题高度重视,组织专家承担了国家海洋局行业公益项目“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环渤海经济活动影响检测与调控技术研究”和“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海洋环境变化的机制研究”以及科技部和辽宁省支撑的相关项目等。针对我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能力薄弱的情况,学校教授团队完成了“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课题,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对处理海上溢油污染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