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04日 星期二

    主题访谈

    如何抓好落实深化改革“元年”

    王晓樱 魏月蘅 夏静 涂玉国 李陈续 张哲浩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04日   10 版)
    图为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曙光社区居民正在使用社区服务大厅内的电子显示屏。新华社发
    山东省邹平县南部山区西董街道北禾村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生活补助金。光明图片
    CFP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被誉为“中国30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方案,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面对改革任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记者对话四位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请他们谈了各自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

     

    大力简政放权 激发市场活力

     

    ——访海南省海口市市长倪强代表

     

        2月底,海口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14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计划》,按照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要求,从十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口市市长倪强代表。

     

        记者:海口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哪些成效?将有哪些新措施?

     

        倪强代表:2012年,针对工业和旅游、房地产、政府投资“三类”建设项目,在全省率先实行审批提速。2013年,大幅压缩每一事项的审批时间,同时推出项目建设立项、供地、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五个阶段“并联审批”,项目平均审批时间由102个工作日缩短为38个工作日,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由1019项缩减至306项。

     

        此外,市政府分两批向四个区和产业园区下放了50多项审批事项,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和便民服务。

     

        2014年将是海口市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的“质量年”。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这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简政放权,研究改革深层次的问题,包括人的管理问题以及受理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二是对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公开公示,同时制定负面清单。三是要切实加强行政审批运营的监督和管理。

     

        记者:海口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有什么好的经验?

     

        倪强代表:一是注重顶层设计。2012年9月海口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随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目标是要使海口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环节最省、审批时限最短、审批流程最优的城市之一。

     

        二是明确标杆导向。我们以前段时期全国13个行政审批改革领先城市作为追赶目标,全面进行学习、调研,并且进行动态跟踪、定量分析,通过对照检查推动我们自身的改革。

     

        三是全面实施“三集中、两到位”。即:审批服务事项向部门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审批权限向一名分管领导集中,审批人员向市政府服务中心集中;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府服务中心到位,审批权限向分管领导、首席代表、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实现公开透明的“一站式”审批,防止了“体外循环、多头受理”。(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推行政审批改革 建服务型政府

     

    ——访湖北省襄阳市市长别必雄代表

     

        “转变政府职能后,各级领导干部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环境营造、服务市场主体中去,发展环境显著提升,推动了襄阳经济快速发展。”湖北省襄阳市市长别必雄代表说。

     

        记者:近年来,襄阳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原因何在?

     

        别必雄代表:去年襄阳地区生产总值达2814.02亿元,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这都得益于襄阳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上进行的有益探索。

     

        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襄阳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行政干预,重点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激发企业活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记者:襄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别必雄代表:秉承着“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的宗旨,襄阳先后进行了5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采取并联审批、联合图审和联合验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办法,将市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类事项减少至145项。

     

        为转变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去年6月开始开展了“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通过“医院院长当一次患者”“公安局长当一天派出所所长”等系列体验活动,让各级领导干部角色互换、体验服务对象的困难,牢固树立了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的意识。半年来,为服务对象解决具体问题3610多个,修改群众办事不方便的规程490多条。(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涂玉国)

     

    探索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

    ——访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

        

        “只有改革走在最前沿,发展才能走在最前列。”谈起改革的话题,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满怀激情。

     

        记者:如何把握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

     

        宋国权代表:铜陵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全面开展了社区直选和“海选”试点,完成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港航地方海事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针对城市建设中复杂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成立市土地管理委员会,组建新建投公司、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理顺了投融资、招投标和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停建政务新区,腾出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改善民生。

     

        探索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把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研究透、方向把握准,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切实改出特质,创出特色,取得实效。必须坚持谋定后动、敢于担当,对于看准的事情、定下的改革,要敢于打硬仗、涉险滩,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锲而不舍地抓好工作落实。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一项改革都要找出短板、划定底线、管控风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蹄疾而步稳”,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只要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地方实际,顺应群众意愿,就要坚定不移推动改革“朝前走”。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如何结合实际扎实推进?

     

        宋国权代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科学推进、勇于担当,又要着眼全局、服从大局,要切实加强领导,构建科学完备、严密规范的责任体系,勇于破除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深水区”。必须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抓好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优先顺序、主攻重点,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应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勇于创新,从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顶层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把顶层设计的蓝图变为现实,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本报记者 李陈续)

     

    用改革之手拆除城乡壁垒

     

    ——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代表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们几年前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率先探索打破城乡壁垒,取得了实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代表说。

     

        记者:在破解“三农”问题上,杨凌示范区有哪些探索?

     

        郭社荣代表:从2012年开始,杨凌示范区对全区各类民生政策进行了调查摸底,逐条梳理出涉及城乡居民不一致的22项民生政策,实现了城乡政策执行标准一致。我们在统筹城乡政策过程中,立足“三度”增减,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一是增加“宽度”。比如,统一调整全区中小学师生比例,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二是提升“高度”。比如,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由原先的一级医院农村居民报销75%、城市居民报销85%,统一提高到90%,使城乡居民享受的政策补助同步提高。三是缩减“长度”。就是确保时效,把原先农村居民低保补助一季度发放一次,改为和城市居民一样一月发放一次。

     

        记者:您怎么看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郭社荣代表:城乡一体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硬保障。反过来,农业现代化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从2008年开始,我们累计投资20多亿元,基本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基础上,我们按照“现代农业、田园农庄、职业农民”融合发展的思路,试点建设“田园农庄”,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培育职业农民。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增速连续七年保持陕西省前列。对进城镇的农民,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城镇功能,发展二三产业,解决好就业问题。(本报记者 张哲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