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8日 星期五

    唤醒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记忆

    国家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引起强烈反响

    毕玉才 刘勇 王海涛 郑晋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8日   03 版)

        本报沈阳2月27日电(记者毕玉才 特约记者刘勇 通讯员王海涛)83年前的9月18日,日军炮击沈阳北大营,14年抗日战争从此打响;58年前的6月9日,这里利剑高悬,中国人民庄严审判最后一批日本战犯;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是一位长期研究中国抗战史的专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对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侵略战争的一个准确定位,对我们继承中华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有重大作用。”

     

        “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确定,在国际上也会产生广泛影响。”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洁强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以往有很多人并不认可,只认为欧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取得应有的历史地位。

     

        平顶山,这个距离抚顺南仅4公里的小村,1932年中秋节,被日军灭绝人性地屠杀了3000余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馆长周学良说,以立法确定纪念日、设立公祭日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愿,有利于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旅顺大屠杀死难同胞有1.8万人,平顶山惨案又有3000多无辜居民被害。然而,这两次屠杀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制裁。所以,日本才敢公然进行南京大屠杀。”张洁副研究员告诉记者:“公祭日的设立,是对旅顺、抚顺、南京被日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最好祭奠。”

     

        在沈阳,有一支通过网络走到一起的文保志愿者团队,他们从成立之日起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寻访、拍摄、整理日本侵华的历史遗迹,并在2011年发现了被历史湮没的东北军北大营营房遗址。志愿者高巍对记者说,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铭记历史,不做失忆的一代。

     

        本报南京2月27日电(记者郑晋鸣)转发消息、点赞……今天,当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消息传来时,南京人民激动不已。

     

        南京曾有三次把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希望带到全国两会。第一次是在2005年,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向全国政协提交该提案,并动员了49名委员一起签名。2012年,赵龙再次向政协提交提案。第三次是在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递交了一份建议,提出应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这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得知南京人民期待了9年的提案、建议终于要实现了,邹建平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遇难同胞,体现了对这段历史的尊重,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谰言。

     

        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张宪文教授表示,设立公祭日一方面说明我们从未忘记这些死难者,对他们的亡灵是一种慰藉;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教育功能,让下一代人牢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把国家建设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国际上,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纪念重大民族灾难的惯例。南京大屠杀历史证据充分,国际社会早有定论。因此,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可以在更广阔范围内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今年8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得知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告诉记者:“这个历史千真万确,几十年过去了,我忘不了,我们南京人忘不了,我们中国人都忘不了!纪念这个日子,可以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远记住历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