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8日 星期五

    但有读书声 即有逸夫楼

    ——教育界追思邵逸夫先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8日   11 版)

        一代慈善巨子邵逸夫先生于2014年1月7日驾鹤西去,享年107岁。2月21日,教育部、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教育界缅怀邵逸夫先生座谈会,来自全国多地的曾得沐逸夫先生无私捐助的项目代表齐聚北京,共同追忆邵老爱国重教的善行义举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力量,以及邵逸夫基金赠款项目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将代表发言摘登于此。

     

    报国力行 达济天下

     

        我开始了解逸夫先生,还是在北大工作时的二十多年前。从20世纪80年代北大的法学楼、地学楼到20世纪90年代理科教学楼群的建设,先生都倾注心血,鼎力支持,前后共给予了4200多万元人民币的捐助,使北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间,北大常派代表团前往香港看望逸夫先生,我也是其中成员,印象较深的是北大百年校庆之后的两次。每次,先生再忙,都放下案头工作,热情接待,认真听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先生话语不多,如“突出重点,加强前沿学科建设”,句句切中要害。2009年我到教育部工作后,又担任了邵逸夫基金赠款项目协调委员会主席,更是直接参与了先生在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的管理与服务,这也使我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和认识先生以及他倾注毕生心血的邵逸夫基金赠款项目。

     

        勤俭低调,平易近人,这是大家对先生的共同印象。早年到访内地,当地安排他住宿高档酒店,他去看了后说,房间很好,感谢给予他的好意,但太贵了,还是住别的地方吧。邵夫人曾讲道,邵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抽屉里都是空的,平时吃什么穿什么,是佣人决定,他从不挑剔。但对于孩子,对于教育和医疗,对于民生和公益,他则慷慨无私。

     

        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但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一座座“逸夫楼”仍“面带着微笑”矗立在那里,它既是我们怀念先生的载体,又是先生不朽的丰碑!先生驾鹤西去了,但浩瀚宇宙中的那颗“邵逸夫星”仍在闪耀明亮的星光。(教育部副部长郝平:)

     

    草原人民深切缅怀邵先生

     

        1991年,邵先生首次到内蒙古,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参观考察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学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学校,之后又不辞辛劳赶到呼和浩特市,出席内蒙古大学逸夫楼的剪彩仪式。之后,一座又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在内蒙古各地拔地而起。截至目前,邵先生先后16次向内蒙古地区捐赠善款,总额达1.37亿元港币,全区有逸夫学校104所。

     

        邵先生离世后,自治区教育厅第一时间发出唁电,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自发到“逸夫楼”留影;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物业工人自发把学校“逸夫楼”打扫干净,他们动情地说“邵老先生走了,但他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把这里打扫干净就是要让邵老先生的在天之灵知道我们永远怀念他、感谢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奇锦玉)

     

    有口皆碑留赞誉 无言凝志寄哀思

     

        说起邵先生,浙江人都充满敬佩。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江浙一带遭遇罕见台风和洪涝灾害,不少学校被淹没。邵老第一时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林博士来到浙江,马博士不顾众人劝阻,毅然与几位教育系统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实情况反馈给邵先生,并着手参与灾后重建,创下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

     

        有幸接待过邵先生的人都表示,邵先生每次前来,都不愿惊动当地领导,喜欢看看家乡山水,尝尝家乡菜的味道。“有一次我们接到通知去接待一位客人,等客人从大巴上下来,我们才知道‘客人’居然就是邵先生!”

     

        一名浙江学子在悼念邵先生时写道,“我愿追随你的脚步,踏上那艰难道路,扛起那沉重的使命。”这也必是所有浙江教育人的使命。(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

     

    1500万四川师生永远的精神丰碑

     

        从1991年开始,四川每年都得到邵氏基金赠款项目。特别是1998年、2002年我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以及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邵氏基金额外增加了对四川支持。为帮助汶川灾后重建,先生共捐赠1亿元港币,是单笔捐款最多的个人。

     

        逸夫先生在1500多万四川师生心中建立的“逸夫楼”,已经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四川教育系统将以先生为榜样,弘扬爱国、勤力、敬业、慈善的精神,为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

     

    建好每一所受赠学校

     

        邵先生捐赠江西教育1.66亿元建设的269所逸夫学校和逸夫楼遍布全省,让成千上万孩子走进美丽校园。邵先生还不顾耄耋之躯,3次亲临江西视察。在他捐建的学校里,他亲切握住孩子们的小手,嘘寒问暖,并一再追加赠款,支持江西学校发展。

     

        我们要用好每一分钱,建好每一所受赠学校。江西千万莘莘学子也将以邵老大爱为感召,勤勉学习,报效国家,共同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江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吕玉琪)

     

    逸夫先生的精神力量

     

        逸夫先生与内地教育的渊源,不得不提浙江大学。浙大有逸夫先生在内地捐赠的首个教育项目。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邵先生找到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李储文,主动提出想为国家教育事业做点支持,因李储文副社长是浙江宁波人,就建议邵先生捐给浙江大学,于是邵先生拿出了1000万元港币支持“家乡的大学”,浙大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接受捐赠的内地高校。

     

        浙大有逸夫先生在内地捐赠的首个医疗项目,也是他捐赠的唯一一家公立医院。今年5月2日,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将满20岁,邵老对它寄予厚望,不仅亲自选址,还曾3次莅临。如今,逸夫医院被称为“家门口的好医院”,是中国首家通过国际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评审的公立医院。

     

        此外,2013年3月,邵先生再向浙大捐赠2亿元港币,建设“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这是邵先生及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捐赠的单笔资金最大的捐赠项目。同年12月中旬,浙大收到首批到账捐赠款1.2亿元港币,浙大医学中心已完成建设工程方案及设计的决标工作,中心的建筑主体也将动工。

     

        邵先生逝世后,一位在校同学说:“如果一个人的离去,给了大家更多向善的动力,促使人们去思考和感恩,这就是公益和慈善的力量。”浙大全体师生将会以感恩之心,将悲痛化为力量,团结起来争取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

     

    大爱无疆铸丰碑

     

        早在20世纪90年代,八十多岁的逸夫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环境艰苦,毅然来到世界屋脊,从此邵氏基金会捐赠的项目开始泽及广袤的青海高原。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接受香港邵氏基金会捐款21批次,建设项目学校175所,总投资34927万元,项目全部竣工交付。

     

        我是来自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的教育工作者,由邵氏基金会捐助1000万元港币建设的我校逸夫图书实验综合楼现已建成。这座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建筑为近3600名藏族孩子提供了优良的阅读实验环境。逸夫先生的大爱已成为我校教育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家园。(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校长李清生)

     

    一生心系山区学子

     

        我校始建于1958年,但场地不够,设备不足等问题制约学校发展。2004年,邵逸夫先生向我校捐助人民币80万元。当年,总投资160万元,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以邵老名字命名的逸夫实验楼正式破土动工,有效缓解了学校教学场地紧张的局面。 

     

        2003年到2011年的9年间,邵老先生夫人还出资在我校设立了“邵方逸华助学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几年下来,受资助学生230余人,资助总金额高达18万多元。

     

        邵先生对我校捐资助学的善举惠及了74万苗乡儿女。我们今后将尽力工作,培养更多优秀实用人才,以告慰先生英灵。(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书记傅锦明)

     

    邵逸夫,留给时代的无尽财富

     

        过去一个多月里,几乎全国各地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自发缅怀邵老。我想,今天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缅怀、纪念邵老,绝不仅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是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什么:这种选择用自己的财富伴随国人的生命与精神成长的豁达,从致富到肩负社会责任,再升华为超越物质至上信仰的担当,为后来之人指明了一条可供镜鉴的成长之路。

     

        纪念邵逸夫先生,要学习他艰苦创业、勤勉刻苦的奋斗精神。从1926年中学毕业下南洋从事电影业到2011年104岁正式退休,85年中,邵老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钟爱的事业上。他所展现出来的勤勉、刻苦、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纪念邵逸夫先生,还要学习他济贫救困、报国爱民的坚定信念。昔日,“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而今,但有读书声,即有“逸夫楼”。这种重视教育的远见卓识和关注人才培养的宽阔胸襟,彰显了“人道”“博爱”的人文情怀。对邵老最好的纪念,便是传承这种慈善精神,传递“不管能力大小,都能反哺社会”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张中共中央主办主管的全国性、综合性报纸,光明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思想文化为宣传报道特色,邵老足迹最为活跃的文教领域正是我们的重点报道领域。此前,我们曾刊出一系列报道,为邵老精神力量的传播、延续起到了助推作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弘扬这种大爱无疆的力量,把对邵老精神的传播、继承和发扬光大引向深入。(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

     

    先生之风 大爱有行

     

        北大逸夫楼群暨理科楼群2、3、5号楼在邵老捐赠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兴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在逸夫楼里进德修业、废寝忘食,而后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但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不会忘记校园风物,不会忘怀逸夫楼里温暖的记忆。

     

        邵老经历的百年正是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的百年,先生心怀天下、慈济同胞的担当值得青年传承践行。我们要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意识,进一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相结合,铭记邵老的大爱有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前行。(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

     

    拳拳赤子心 依依家国情

     

        我校逸夫图书馆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座“书籍翻阅状”雕塑,镌刻着该工程概况和先生名言:“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碑文时刻提醒着我们有这样一位老人,时刻关注着民族的教育、祖国的民生。

     

        2009年9月11日,邵方逸华女士一行来我校访问,在雕塑前留影,长时间注目停留。次日上午,邵方逸华女士再率一个50多人的亲友团专程来参观逸夫图书馆。

     

        自2005年以来,邵氏基金会先后两次共捐款1000万元港币资助我校建设。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31480平方米,可容纳上万学子书山耕耘,被评为邵氏基金第十九批大学赠款项目一等奖;逸夫综合楼2013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为改善我校教学、实验、科研条件提供了新平台。(黄山学院党委书记徐成钢)

     

    千金散尽 万世流芳

     

        邵先生早初的捐建视野中并没有兰大。1986年底,正在北京出差的校长胡之德教授获悉国家教委有邵氏赠款项目后,迅即反映兰大情况,这样的公益性项目更应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1987年,兰大逸夫科学馆被列入邵先生第二批赠款工程项目。

     

        1990年7月21日,邵先生偕邵方逸华女士一行20人来兰亲自为科学馆落成剪彩。看到逸夫馆设计精美、质量优佳,听到科学馆全天开放、利用率高,邵先生当即表示愿继续支持兰大,并于当年8月再次向兰大赠款200万元港币。在落成典礼后赴敦煌考察途中,邵先生征询胡校长,他还有一笔钱,但不知用在何处更为合适?胡校长建议邵先生,还是应该把这笔钱继续投到教育事业上,捐赠的对象也不必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还可以扩大到中小学。此后的一组数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邵先生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厚爱:自1994年起,甘肃省共接受16270万元港币赠款,为243所大、中、小学项目修建了75.05万平方米校舍。(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

     

    大爱无言 才德永驻

     

        邵先生于2004年捐资新疆医科大学,建成了一座地上七层为学生教室,地下一层为多功能室内运动场的现代化教学大楼。竣工第二年,99岁高龄的邵先生及邵逸夫基金会一行人来校参观逸夫楼,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但老人宽厚、谦逊的样子给新医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在乌鲁木齐新医路旁,逸夫楼默默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记录下代代新医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足迹。先生虽然走了,但我们有决心秉承邵先生的大爱精神,把新疆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张刚强)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曾经,财力薄弱严重制约着我校发展。困境中求生存之际,有幸被列入了邵逸夫基金教育援建项目,获50万元港币。仅仅13个月,崭新的五层“逸夫教学楼”拔地而起。1994年8月21日,邵先生和邵方逸华女士冒着酷热来到学校。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用手语比划着内心的欢呼与激动:“邵爷爷,我们真想您!”“我们要学好本领,回报社会!”邵先生回港后念念不忘残疾孩子,追加援建资金60万元港币。2004年9月20日,邵先生和夫人一行再临张家界,观看了聋哑孩子的节目展演,再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后,又援助了3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和装备。

     

        我校的发展,凝聚了邵老和邵方逸华女士的心血。目前,从我校毕业的残疾孩子均有一技之长,在膳食餐饮、休闲小吃、宾馆保洁、美容美发、超市标宣、平板制作等20多个行业中可同正常人公平竞争。(湖南张家界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向才辉)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2008年,正值我校新校区建设关键时期,我们有幸获得邵氏基金第22批400万元港币赠款,建成一座7615平米的逸夫教学楼。先生雪中送炭的义举,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如今,“逸夫楼”已然成为学生们获取知识的神圣殿堂,培育出一代代优秀学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逸夫先生身后,留下的不仅是逸夫楼,还有基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个体对于教育事业的无私捐助。他关心国家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乐善好施的精神必将激励教育工作者勤勉拼搏,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李龙锦)

     

    “五大道”上的亮丽风景

     

        1992年年初,时任我校校长王希平赴港接受200万元港币。王校长至今还记得邵先生的讲话,“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我将钱捐献给教育,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在香港期间,邵先生还邀请接受捐赠代表到家里做客,并参观影视城。

     

        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后,邵先生还非常希望了解项目的建设和使用管理情况。1995年4月,国家教委港澳台办公室要求拍摄录像片及照片将建筑外观、教学设备、卫生间的设计及学生使用等方面有所体现。邵老掌握一手材料后对工程进行评选,我校逸夫教学楼工程被评为邵氏项目的一等奖。

     

        20年来,我校从逸夫楼走出了数以千万计的莘莘学子。逸夫楼成为天津市著名“五大道”的一道风景线,更是导游的必讲景点之一,游人们观看着美丽的校容校貌,都能感受到邵先生的重教义举。(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石铁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