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科书的插图中,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穿反了;荀子坐在凳子上读那个时代不可能有的纸质书……近年来,课本里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不断被专家、读者们发现。
开学没几天,又有家长在网上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中,《燕子专列》和《月球之谜》两篇课文存在常识性问题。一时间,网上争论火热。
课本出错了吗?
《燕子专列》讲的是,在一年的春天里,瑞士有着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向北方迁徙,遇到风雪,气温骤降,燕子濒临死亡。为此,政府呼吁人们救助燕子,并用火车把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
《月球之谜》则指出,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人们将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在课文中写道:“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此外,课文中还提到,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里,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其年龄已有46亿岁,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对此,有专家和家长提出不同的看法,“火车运送候鸟”违背鸟类自然生存习惯,容易导致其死亡;“月球尘土杀菌”的说法则缺乏有效论证,所以有违常识。
人教社:目前没有问题
针对家长的异议,人教社公共宣传办主任吴海涛作出回应,这两篇课文目前看来没有问题,网上的解读有断章取义之嫌。
“去年有媒体报道,一位大连的家长对《燕子专列》这篇课文的真实性存疑,于是向瑞士鸟类研究机构核实求证,得到的答复是,该国确曾发生过用火车救助燕子的事情。”
关于这个行为违反常识的说法,吴海涛表示,课文第一段已经用设问句提出:“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在课文中也有相应的解释,人们寻找的是在突发天气情况下,将要被冻僵的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月球之谜》的课文,从内容和表达方式来看,应该不存在网友所说的误导性。课文中的表述是,‘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以及‘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课文通篇采用疑问句式,并非定论。”吴海涛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这些‘月球之谜’进行探索。”
应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
对两篇课文的问题,老师们则提出了与网友截然相反的看法。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语文教师万平认为:“这些问题目前不能定论就是错的。《燕子专列》主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爱。而《月球之谜》的教学重点是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并提出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我们会鼓励他们去思考,做调查,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对或错的结论。”万平说,现在的孩子思考能力都很强,知识面也很丰富。学生针对课本提出质疑,再通过主动学习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很合理也有意义。
“语文课本中不应该出现字词、语法等错误。如果这两篇课文出现了所谓的常识错误的话,我倒觉得应该鼓励孩子去思考,然后再下结论。”家长吴女士认为,让孩子学会质疑所学知识,再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事多年科学编辑工作的何铭则提出:“对于常识性错误,应当有所区分。”一类是已经被确实证明的错误。如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出现了“浓浓的一氧化碳的味道”这类完全违背科学常识的表述。也有一类是随着知识发展,由正确变为不正确的知识。如国内大量《昆虫记》译本中,选了不属于昆虫的“蜘蛛”和“蝎子”。在法布尔时代或许“蜘蛛”和“蝎子”属于“昆虫”。但根据现在“昆虫纲”的定义——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蜘蛛”和“蝎子”均为四对步足,应属于“蛛形纲”。
第三类则依然存在争议。如一位研究员提出,《时间简史》的英文书名为《A Brief History of Time》。此书名的正确翻译应该为“时间简述”或者“简述时间的来历”,并非时间的“历史”。翻译错误源于“history”在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历史”,二是“过去事件的记载,沿革,来历”。该研究员认为,根据书中内容,这里应选择第二个义项。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
“特别是面对第三类情况,应该鼓励孩子们进行论证和探究,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而不是轻易下结论。”何铭说。(本报记者 李 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