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

    最是乡音解乡愁

    ——写在“天津乡音记忆工程”启动之际

    陈建强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7日   05 版)
    CFP
    天津街头说书人雕塑。资料图片

        说起“天津话”,人们一致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风趣幽默,用天津话说就是“哏儿”,人们也因此将天津戏称为“哏儿都”。天津人到了外地,一张嘴就能逗得人哈哈大笑。然而现在能说一口纯正天津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作为天津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天津方言的日渐式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焦虑。

     

        方言作为“母语”的一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2月21日“国际母语日”前夕,天津市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宣布从3月开始正式启动“天津乡音记忆工程”:市档案馆计划用2年时间,从全市范围内征集遴选10位“天津方言发音人”和两位“天津方言最佳传承人”,把正宗的天津话保存到档案馆中。

     

    天津人为嘛不爱说天津话了

     

        “原来一听就感到亲切、生动的老天津话,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大会讲了,大量地域气息浓厚的俗语、俚语、惯用语也已经逐步被遗忘……”天津市档案局征集部的白文平提起天津话的现状,显得十分惆怅。

     

        如今在中小学校园,说天津话的学生已属凤毛麟角,即使偶尔冒出一两句,也会被家长及时制止。在外地人眼中挺“哏儿”的天津话,怎么竟如此不受待见呢?

     

        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一方面是说天津人能言善辩,另一方面则透着稍许的蔑视与不屑:粗鄙、贫气。作为“京师门户”的天津开埠以来,由于其人口主要以兵士、贩夫走卒等下层民众为主,日渐形成争强斗勇、竞奇赛巧、粗犷豪放的“码头文化”。天津方言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充分反映了天津市民阶层的独特气质。例如“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句俚语就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首先,表明天津人好“吃”,无论贫富在饮食上都讲究应时应季,不会因为囊中羞涩就舍不得吃;其次,表明天津地域盛产河海两鲜,而且上市期限很短暂;再次,表明旧时天津典当业发达,当铺林立,“当当”很是便捷……大快朵颐“吃海货”的浪漫豪情,与万般无奈“当当”的酸辛,在天津人极度夸张的诙谐中得到了化解。

     

        随着历史发展,移民不断增加,人口构成日益复杂,天津“土著”的比例也在下降。随着天津地域文化的演进,“码头文化”逐渐失去强势地位,反映市民阶层特质的天津话也荣光不再。

     

    天津话有嘛特点

     

        天津话也许是全国各地方言中最具喜剧效果的一种语言,在影视剧、戏剧小品中,天津话的出现总是能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操天津话的人物通常有些“猥琐”,至少不是“高大上”的形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天津话被“污名化”了。

     

        实际上,作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话干净利落,活泼俏皮,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

     

        据专家讲解,天津方言由上古音发展而来,其中保留了许多元、明朝代流行的词汇,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与普通话比较,天津话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中”读为“宗”、“吃”读为“呲”、“山”读为“三”等;i和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挪”等。天津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是指开玩笑等等。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阴平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

     

        研究天津话,其实更重要的是探究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以天津地域文化为研究课题的老作家林希对天津方言颇有研究,他说一个“哏儿”就反映出天津人“乐天知命”的性格特征。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码头文化遗风,生存竞争激烈。想在天津养家活命,不是桩容易的事。要化解生活的压力,只能自己找乐儿。“走路跌倒了,天津人不往别扭处想,哈哈一笑,爬起来赶路是正事。天津人磨合出了一种活法——不说不笑不热闹,热热闹闹度时光。”林希说,“‘哏儿’简单解释是‘好笑’,其实它体现了天津人的一种化解意识:不和自己过不去,把严肃问题游戏化了。”在这个意义上说,天津相声界能人辈出,相声艺术在天津的兴盛,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是与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天津方言的滋润分不开。

     

    乡音能否载动乡愁

     

        学者指出,许多艺术形式比如天津快板、天津时调等,就是以天津方言为载体,假如有一天天津方言消失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必然会随之消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天津历史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地区方言的特点后,提出了“天津方言岛”这一概念。所谓“天津方言岛”就是指在以天津旧城为中心,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区域。这个方言岛的底边距旧城北约l公里,尖端距旧城南约22公里。该区域里人们所说的话,与津郊各区县不同,也不类似北京、山东、河北,好像一座方言“孤岛”。那么“孤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专家介绍,目前有3种说法,其一,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逐步形成的;其二,民间传说天津第一批居民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为山西;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迁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源于苏、皖。

     

        目前很多专家的观点趋于一致:天津方言源于以安徽固镇、宿州等地为中心的皖北平原地区。

     

        2011年8月,天津曾组织了一次“天津方言探源”活动,多位专家学者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驱车5000公里,先后走访了皖北平原9个县市的32个乡镇,采访了310多位当地群众,用文字、照片、音频、视频记录当地乡音、乡情,在考察中他们发现,天津和皖北不仅语音类同,而且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居民群体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说:“我们列出了200个典型词汇,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以上两地发音相同……”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庆株说:“到了固镇,就跟到家一样。在千里之外听到乡音,心中涌动着浓浓的乡情!相信固镇人到了天津,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实际上,蚌埠市作协主席李凤山确实就有多次被人误认成“天津人”的经历,他为此还专门赋诗一首:“身在南山下,淮水润我心。平生奇特事,几度‘被天津’。”

     

    把方言当作一种文化遗产保护好

     

        刘半农曾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快速发展的神州大地,应该防止“神味”的消失。可喜的是,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对方言的保护目前正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08年,国家语委就“以保存地道的方言”为目的,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苏州市建立了山歌、昆曲、渔歌等苏州口头文化语料库,并在幼儿园和小学推行了“保护苏州话”的试点。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也已相继设立方言保护项目。

     

        天津人“敝帚自珍”,十分重视对天津话的传承保护。此次启动“天津乡音记忆工程”,将通过录音档案的形式为天津的特色语言留下宝贵的资料。据了解,目前天津市档案局成立了有大学教授、民俗语言学会专家、中小学特级教师等参加的专家组,由他们收集整理了500个词组、成语、歇后语和300句例句,形成天津话的文本档案。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录音档案,专家组已经拟定天津方言发音人筛选方案,报名应征者按照“自我介绍、规定文本”等内容用天津方言进行陈述。先从报名应征者中选出10名预备人选,再从10人中选出语音悦耳、口齿清楚、表述流畅、反应灵敏的两人作为天津方言最佳传承人。10位预备人选的语音档案均收入天津方言档案资料库,并颁发证书。除了记录“说天津话”,还要记录“唱天津话”,有关相声、天津快板等名段都将被归档。

     

        “给天津话建档只是一种保护措施,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方言的重视、保护,不要在它消失后再扼腕叹息。”白文平说。(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