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文化素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系统层次结构,它的生成实质上就是一种选择。高职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不同的诱惑与选择。教育有责任使教育对象向善、求真的天性远离物欲、虚伪的侵染,做出正确而有益的选择。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应从这一实际出发,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有效性。
传统诗歌文化内化与素质提升
作为极具审美特性的传统诗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后在语言层面形成的建构物,昭示着各种文化元素的构成特征和流动线路。作为“诗眼”的“意象”,总是不动声色地将文化价值、道德选择、伦理判断融入诗的形式结构之中。因此,优秀的传统诗歌始终有利于形成正面、积极的文化心理。
尽管传统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支撑性的思想文化资源,但这不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直接对等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传统诗词的某些内容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某些阐释代码也已经遭受到现实的限制。另一方面,教育有着时间上的现世性与空间上的栖居性。在被商业价值编码的环境,各种易于接近的、以商业为目的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教育对象往往更容易对这种消费文化趋之若鹜。以传统诗歌文化内化为路径的高职素质教育,要想在这种多元的结构层面上,彰显诗歌文化的价值及意义,就不能无视这一事实,必须要对传统诗词进行当代化诠释。
以传统诗歌文化内化为路径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凝练出若干行之有效的范式。如根据高职礼仪课程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以诗词与礼仪同是华夏文化的关联为切入点,将礼仪以诗词的形式讲解,诗词以礼仪的内容贯通,使诗词与现代礼仪在内容、方法上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各自在学科内部得到纵深改造,将诗词意象置于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注入足够的当代元素后“再情景化”,建立指导性案例库。这些具体融合的过程,就是诗歌文化内化的过程,素质构成要素也在此过程中被催生。
传统诗歌文化内化的教育特质
以传统诗歌文化内化为路径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既注重文化素质主题教育活动,又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成为和谐个体、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源。
(一)新颖有效的教育平台。以传统诗歌文化内化为路径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诗词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示范和辐射源,总结中华诗歌拥有的智慧、经验,将其转化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建立诗词资料库、展演和传承中心,实现诗词吟唱形式的虚拟复原与演变模拟,培养诗词吟诵技艺的传承者。这种重拾传承的过程,会产生深刻裂变但仍不离其宗的诗性精神,建构别致、清雅的美学感受,使教育对象能同时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真切地体悟诗词中的美,为学生提供直接感悟的平台,真正提高学生对传统诗词的认知和了解,在传承中不断获得视域的扩展和能力的增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二元互动,一定程度上克服高职素质教育的抽象与教育方式细化之间形成的难题。同时保证两者在适度的融合中又能并行不悖地发展,达成高职坚守文化素质教育与拓展诗歌文化传承方式的双重目的。
以传统诗歌文化内化为路径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就是以经典诗词为主线,运用各种形式,将诗融入教育对象的生活,为教育对象打开日常生活的审美之门,引导个体以文化审美的方式进入生活,保持一定的审美判断力。以由表及里的体悟,置换教育对象烂熟于心的日常生活的原始与粗糙,使教育对象的人格趋向更加和谐完美。
(二)推动高职素质教育整体发展。诗词作为华夏历史最具有浓度的记录文本之一,涉及道德、政治、文化权威等内容的方方面面,其涵盖面足以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所需的内容与参考途径。
既可从民本思想、天人合一与二元共生交相辉映的“和”文化、诗家词人的运思方式与人文关怀等各具特色的诗性文化,指向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客观性思考;也可在诗歌历史的不断还原与系列的重释中,汲取传统诗歌所内蕴的思想、智慧和经验;更可将诗歌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当代化的核心理念也均衡地参与其中。凭借素质教育新载体的开发,推动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育路径与方式的产生。在诗歌审美功能与教育实用功效成功的互补中推进内容与方式的融合,有效阻隔个体已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无形流失和文化生态的整体萎缩。
以传统诗歌文化内化为路径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是期望能在“明古今之变,察中西之机”的基础上,充分反思自己“从何而来”、又该“去向何处”,这一模式仍需我们做更广范围的考察与更深层次的剖析。
(作者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