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

    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得到世卫组织高度评价

    作者:金振娅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5日 03版)

        对于国人,疫苗是个熟悉的词汇,和每一个人的健康、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因此,事关疫苗的质量、接种、监管等林林总总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新中国建立后,从开始实施以季节性接种为主的预防接种工作至今,我国的免疫规划工作曾多次得到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度评价。

     

        从1978—2014年: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幅达99%以上

     

        据1942年《国民健康之现状》记载,全国每年发生各种疾病1.4亿人,病死率达25%~30%,其中41%死于传染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上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达到控制或消灭的目的,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我国开展了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此为国家免疫规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我国自1978年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以来,脊髓灰质炎、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据估算,30多年以来,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降幅达99%以上。

     

        从1—14种疫苗:预防麻疹等15种疾病,减少疾病发病人数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万人次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国内疫情肆虐的现状,王宇介绍,我国首先通过季节性突击接种牛痘疫苗,于20世纪60年代消灭了天花。

     

        多年来,从牛痘疫苗到目前的14种疫苗,从预防天花一种疾病到目前预防15种疾病,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估算,1978—2007年间,通过普及儿童免疫,我国减少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

     

        以乙肝疫苗接种为例,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医师王华庆通过对比接种前后的感染率来说明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他说,在实施乙肝疫苗接种以前,我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区。全国当时有6.9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每年因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有27万人。

     

        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开展了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乙肝策略。据调查数据估算,自1992年以来,全国预防了约9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减少了近2400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2012年5月,我国因此正式通过世卫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从接种—监测:世卫组织高度评价我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  

     

        由于预防接种是国家预防传染病最重要的策略,不论是国际上还是我国,都非常重视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王宇介绍,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确保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加强了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的监测和处置。2010年12月,WHO对我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进行了评估,对AEFI监测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AEFI监测职能8项指标通过率为100%,25项亚指标通过率为96%。

     

        “预防接种后出现的AEFI,根据发生原因主要分成不良反应(含异常反应和一般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病例和心因性反应等5种。”王庆华介绍。

     

        他介绍,接种疫苗后,只有少数受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反应为一般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硬结,或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极少数反应为异常反应,其中严重异常反应更少,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我国监测发现,严重异常反应主要是热性惊厥、过敏性休克等疾病,不会留有后遗症。

     

        王宇指出,实践证明,通过预防接种防止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与流行,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北京2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