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全世界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的理论论争始终激烈。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与丰厚。然而,问题同样存在:一部分学者以“冷战式”意识形态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么片面注解,要么断章取义,甚至有人根本没有认真研读马克思原著,就发表言论称马克思在相关理论方面存在“缺场”。因此,只有走进经典,读懂马克思,才能在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误读面前保持清醒。
让我记忆深刻的几个争论,一是马克思有无哲学思维。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哲学。甚至有人明确强调:不谈宗教,哪来哲学。其实,除非对“哲学本体”有非哲学的理解或异质的思维定式,否则马克思有无哲学思维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读一读马克思经典原著,就不会怀疑马克思的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逻辑与历史统一等辩证法思维,也就不会怀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辩证法思想。如若不然,则说明怀疑者不具备阅读原著的基本条件,或缺乏基本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知识谱系。
二是人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的角色问题。长期以来,总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人学思维,提出所谓马克思的“人学空场”。实际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是没有思想的芦苇,不可能信仰所谓“冷冰”待人甚至忽视人的思想理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说到底是人类解放的思想理论,谁能说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建立一个获得了真正自由的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是“见物不见人”?在近年对马克思原著的进一步研读中,我发现,在马克思看来,唯有无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社会解放”,才能真正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我把这一思想理论称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最好注解,因为,理性或科学意义上的道德的本质指向是人的完善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马克思的真正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的思想理论,恰好与之吻合。所谓把“人的世界”回归于人自身,指的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与人相称的地位,”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过着“能满足一切生活条件和生活需要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回归人的世界就是回归人的关系,因为人的世界是由人、人的关系组成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至此,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体现了较为完备的道德和人学理论本质。
三是马克思有没有道德或伦理学思维。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刚接触到伦理学时就已经听到这样的论调。用现在的伦理学理论或学科体系在形式上去对照马克思原著,认为马克思没有写过伦理学文章或著作,因此便没有道德或伦理学思维,这是十分浅薄的学术思想。事实上,且不说马克思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的命题足以说明其深刻的伦理学思维,仅读一读《资本论》就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道德分析法。他的辩证分析法始终是与道德分析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资本论》的研究视角和基本切入点始终是经济现象背后的人和人际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这个或那个经济学家在个别场合也曾觉察到这种关系,而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从而使最难的问题变得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现在也能理解了。”因此,如果就经济谈经济,看不到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和人际关系的特殊本质,就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即商品开始,展开了庞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架。在这一体系创造的艰难过程中,他始终把握住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主体和经济关系的本质,始终是在“应该不应该”的视角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由此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尤其是庸俗经济学理论“见物不见人”的原则性错误。这一典型的道德分析视角,说明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主体的本质的充分认识,就不可能揭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关系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弄清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怎么成为异己的力量。正因为《资本论》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发现剩余价值理论,也才有可能使面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成为科学。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