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量的网络文学里沉浸多年,从初次被“催更”(读者催促作者快速更新)的幸福到最后被“逼更”的疲惫,其中的滋味冷暖自知。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写作,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体力透支,还有才华透支,终于写空了自己,被绑架成为了字奴。不为文学而写作,只为挣钱而码字,文字一旦成了谋生的工具,媚俗就不可避免,虽然假以文学的名义,其实是对文学的摧残。
大多数时候,我们这群网络大军就像一群在混沌里摸爬的猪,逐味拱食,追求膘满,末了却发现难逃脑满肠肥的宿命。在类型化写作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今天,遍野都是雷同面孔,日更一万的神话时有刷新,而我们集体深陷质量徘徊不前的迷惘,似乎已经无法超越自己。原因究竟何在?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是,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更像没有管束的孩子,所有人都看见了他的存在和自行生长。尽管本性良善,却因为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极有可能交上一帮损友,走向堕落。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网络也无法独善其身,面对泱泱大军冲击所造成的道德底线沦陷、社会责任缺失、审美情趣扭曲,成人都难以抵御,何况一个孩子?新兴的、稚嫩的网络文学显然因此承受了过多的误解和指责,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背后真实的原因。
相比于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明显处于弱势,其最大表现就在于缺乏评价体系。长久以来,我们标榜特立独行,其实是为了掩饰没有圈子和组织的心虚;我们吹捧大仙大神,不过是为了发泄被人不屑和不甘人下的愤懑;我们忙于更新,疏于阅读,并不代表我们拒绝学习和指导;我们媚俗恶俗败俗,并不意味着对品位没有追求;我们商业拜金唯点击数量是图,并不完全是逐利而为。在这些表象的内里,是坚守对成功的那份渴求。只因为,我们还热爱文学,还执着于文字,还需要文学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或可说,我们在期待一盏灯。
这盏灯,可以让在黑暗中行走的我们找到光亮的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确定成功的所指。它就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仅以我个人的写作经历来说,从2005年开始网络写作,最初的定位就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所以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开始还写得比较顺畅,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写作后,渐感吃力。毕竟是业余写作,半路出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知识积累不够丰厚,写作技巧又很欠缺,加上练习不够,没有老师指导,越往后走问题越多。尽管一直有意识地进行着自我练习,去学习、摸索和实践更多的写作技巧,但收效甚微,还是尝到了“江郎才尽”的窘迫。
反思自己的写作之路,此时陷入了沼泽之地,无法突破自我,也无法实现进步,走下去或者变成泛泛媚俗之流,或者只能长时间停笔,找到对策再重新写作。我深知,目前很难提高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薄弱,缺少理论指导,知识和积累进少出多。
在这个时候我幸运地加入了湖南省作协,参加了毛泽东文学院的中青年作家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放下写作,用半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2013年1月创作了小说《咸雪》,有向传统文学靠拢的痕迹,也被读者发现有所提高,但我内心依旧迷惘,写得战战兢兢。作为一个尝试,这样的转型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要作为自己以网络写作立身的根本,作为网络文学写作的一个标杆,则仍有无力感。毕竟,这是传统文学的培育体系,是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造就的成果,它也许匹配传统文学,却并不见得完全适合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着鲜明的特征,比如快速、直白,更适合大众阅读,但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虽然完备,在很多方面仍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当一个网络作家遭遇了传统文学评价体系,他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是按照传统文学来改造自己,让自己逐步趋同于传统文学,还是继续在黑暗中摸索,通过积累来完成网络文学的提升?
倘若彼时,能有一个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或许这一切都将不是问题。这是一盏灯的效应,能让数以千万计的网络作者们,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继而以这个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一个完备的培育系统,对网络作者施以系统培训,那岂不是给无数在黑暗中漂泊的网络作者树立了一个航标?这盏灯,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循着它,向前向上向着最终目的进发。有了这样的指引,最终的净化网络环境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谈。
在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重要表现形式的今天,为新兴的网络文学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我深信,有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全体网络作者能少走一些弯路,在泥沙俱下的混沌中看到未来的澄明。
清网络之异化与浮躁,还文学以尊严,第一步,就从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开始吧。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网络文学作家,著有《风吹向何方》《梨花落尽》《凝香成忆》《浣紫袂》《苍灵渡》《咸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