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知行论坛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奋力突围

    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赵明仁、李明泉、张彦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07版)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始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已从“破冰期”挺进“深水区”,文化作为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领域,应带头走在改革前列,以无畏的担当精神、顽强的毅力和斗志,抓住重点,破解难题,在改革的深水区奋力突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体制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尽可能减少文化体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摩擦系数。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量。

     

        破除体制障碍,增强管理活力。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的,政府大包大揽、统管统办,干预作用明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不够,对经济的振兴提供思想支持不够。当前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正确处理统与分、收与放、主与次、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使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模式下运行。

     

        释放制度能量,增强市场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重点和核心问题。文化市场体系关键是要释放制度能量,首先要优化文化生产资料的配置,创新文化生产的投入机制,壮大文化企业产能,突出文化产品特色优势,增加文化品牌的附加值,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营销活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和消费,构建文化生产和服务链条,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次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允许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微小企业进入文化产业,以丰富的文化产品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造和培养文化消费。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创新活力、科学管理活力、市场运行活力。

     

        集合各方力量,增强建设合力。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协调并进,让积极健康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领域开展自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行业精神、企业精神、城市精神在凝聚民心、调动民力中发挥独特作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现代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党和政府的行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文化改革发展创造新活力、积累新经验。

     

        营造自由空间,增强创造活力。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勾画了新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新航程。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在35年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攻坚战、大决战,要切实解决文化体制长期积淀下来的制度性痼疾和发展性障碍,就必须打破壁垒和藩篱,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的关系、敢想敢干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集体创造和个人创造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增强文化改革发展活力,使一切文化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文化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均等地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资源的再配置,文化利益的再调整,文化管理的再完善,文化活动的再创新,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会出现少数人不理解不放心不支持的问题,甚至有可能给改革带来一定阻力。我们既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通过润物细无声、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宣传党的改革主张,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同时,人民群众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期待、新诉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听取和采纳,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举措和伟大实践。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其社会效益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必须让步于社会效益。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属性,既不能过分放大意识形态属性,忽视其商品属性,使文化发展呆板僵化;又不能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忽略其意识形态属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处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推动文化生产和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过去,文化建设曾政企不分、产事不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政企分开,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消费群体,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营造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提供产品需求和供给多样化,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作为文化事业方向的引领者、管理者,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投入文化事业,进行市场运作,以优化文化体制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以规模化突出“量”、集约化突出“质”、专业化突出“精”,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生动力和路径选择。

     

        正确处理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一方面以需定产,以特色、优势产品占领市场;另一方面也要以产促需,引导、培养、创造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政府在市场中的有形之手,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政策引导上,努力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社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使整个文化体制充满张力。更重要的是,党委政府对市场的意识形态主导权不能丢,文化产品的思想价值不能削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审美情趣不能降低,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充盈其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书写时代的绚丽华章,让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执笔:赵明仁、李明泉、张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