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江与资江交汇流入洞庭湖的地方,有一个名叫临资口的千年古镇。该镇全由一半建在江水中,一半建在堤岸上的吊脚楼组成。两三百栋水与楼一色,天与人合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连成一片,如同一艘雕龙绘凤、一眼难以望到头尾的木船停靠在江岸。
清晨,红日冉冉升起,江面波光粼粼,雾霭氤氲,吊脚楼静若处子,形如粉黛,仿若天际间投下的一处海市蜃楼;夜幕初降,江面渔火点点,渔歌悠扬,繁星倒挂,新月如钩,吊脚楼又宛若一首流动的音符,混合着月光曲、渔光曲、炊烟曲、摇篮曲,还有簰鼓调、橹歌调、情歌调……余音袅袅,千年不绝。
临资口古镇始建于东晋时期,居民多以捕鱼摆渡为生。开始,这里只是渔民小憩或晾晒渔网的地方。后来,乡亲们在临江堤外的江中竖起几根木桩或石柱,在上面用树皮和茅草当盖,作为临时的居所。随着古镇人口日增,江中舟帆日盛,乡亲们便如打造大型座船般,将吊脚楼精心建成了一片永久性的建筑。
吊脚楼临江而立,依岸而筑。年少的我曾多次目睹乡亲们精心建造吊脚楼的情形:先用斧头将水桶般粗的长杉木或百年柞木树干的底部削尖,由船载入江边,用榔头或石夯合力锤击,将长木揳入江中,然后是众人合力竖木架、装排栅、安窗户、铺板壁、钉椽角、盖屋瓦……吊脚楼均是排扇结构、雕花格窗、木栏扶手、飞檐翘首、走马转角……木梁和木架之间均由铁凿打眼,用特制的榫头连接,不用一颗铁钉。初见,吊脚楼似乎有些歪歪斜斜、晃晃荡荡,但一排排相互连在一起便如千年古城般坚固、巍峨。走在吊脚楼前那条用大块麻石铺就的古道上,街道两旁炸薯片、炸臭豆腐、烹油条、烹油饼、烤地瓜、烤土豆的香味四溢,楼亭间风情万种的渔姑少妇进进出出,江边的情歌渔曲以及吱吱呀呀、梆梆嗵嗵的橹声阵阵飘来,不由得让人放慢脚步。
水乡的吊脚楼离水面一般只有三至四屋。一楼叫火堂,也称堂屋,门楣雕龙绘凤,梁柱刻鸟画鱼。堂中的内墙边均设有一火塘,内置三角铁架,作煮饭、炒菜、烧水之用。火灶顶部则悬吊着一排铁架,上面挂满了经炭火长期熏制烘烤的腊鱼、腊肉、腊鸡、腊鸭以及猪血豆腐、笋干野味等食物。二楼、三楼为正屋,供家人起居。楼顶一层为阁楼,乃一家之中待嫁姑娘的闺房。闺房的窗户雕绘极为精致,有荷花兰草、牡丹杜鹃、鸳鸯戏水、玉凤求凰等图案;花窗两端用木棍撑起,在临江的上空有如一把把芳香四溢的花伞。遇上龙舟竞渡或渔曲情歌对唱,姑娘会不顾羞涩地从花窗间伸出大半个身子,边纵情对唱,边将绣球抛向舟中的如意郎君……“吊脚楼上美人多,一天到晚唱情歌;哪天你从楼下过,小心情歌砸了头。”钟灵毓秀的江水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就这样从古至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自由浪漫的女人。
离开故乡日久,家乡吊脚楼的倩影还时常进入我的梦中——渔歌不绝霞飞晚,留得古楼听雨声。
(作者为基层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