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饶平如老先生,称自己近来的经历是“木偶奇遇记”:一个呆呆的、木木的人,画了几幅画,想让儿孙们知道自己和老伴的故事,没想到孩子们把它们发到微博上,有那么多人喜欢,出版社也找上门来,出了书又受到读者的欢迎。
耄耋之人有着这样顽皮的赤子心态,立刻激发起我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又因为知晓了一些他的经历,品读了他画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变得更加浓烈。
画,拙拙的,有丰子恺遗风,很生活化,不是那种需要去感受什么意境的文人画。或者干脆说,这些画和生活就是一体两面,没有所谓的升华与变形。只是,它们散发着一种说不清的味道。
什么味道呢?我想了半天,觉得是爱的味道,人的味道。
爱的味道有很多种,可以甜得发腻,也可以酸得倒牙,或是苦涩得憋出眼泪。《平如美棠》中的爱,没有电光石火,窗前一瞥却心中永存;没有海誓山盟,劳教关头却不离不弃;没有你侬我侬,生离死别却爱心不移——这爱,更像是盐的咸。没有了它,两人的生命早就衰弱到不能存在了。
“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的岁月”——封面下面,那张从台湾找回的戎装照,主人公英气勃勃,见证着他的黄埔岁月和抗日杀敌。
日本投降,父亲为平如提亲,“小轩窗,正梳妆”的美棠与他携手;烽烟又起,两个原本家境不错的青年,开始在颠沛中寻找生活的机会。他本可以走的,但是他觉得已婚的自己不能抛弃家庭,于是烧掉所有的军装照,留在了海峡这边。
照片烧掉了,身份烧不掉,等待他的是劳教和22年的分居。没有离婚,没有背叛,他们彼此信任着,做着两地夫妻,一年聚首一回。饥荒年代的一瓶鱼肝油、探亲时装满用借来的钱买吃食的大麻袋,还有美棠背负的几十斤一袋的水泥,孩子们为爸爸省下的糖果……哪一个不是爱的证明呢?
凭着“责任”与“信任”,以及这加在爱情和生命中的盐,他们一日一日地把爱酿出了独特的味道。这爱的味道,令当今的青年羡慕不已,却觉得难以仿效无法复制。因为这传统文化孕育的爱的经典,仿佛已经失去了再生的土壤。
美棠去世后,87岁的平如老人在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徘徊复徘徊。他摸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水泥台阶,想着不知道哪一块是用美棠背过的水泥铸就。在无法排解的忧伤中,老人拿起笔来。
画笔落下,那些日子里的故事和那些故事的细节浮现出来。宣纸上的重逢,让平如的心湖慢慢平静下来,看到了更加美丽的倒影。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造化弄人。但有些人就是这么奇怪,不论经历了什么,他们心底对美的记忆、对美的向往却不曾被销蚀,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不曾变得坚硬粗粝。
在平如老人的笔下,真是什么都有:有画着不同花色的父亲的饭碗、母亲的饭碗,有虎皮鸭子、油炸豆腐、南翔小笼,有令人心酸的小木桌、严谨的家庭透析工序图,有残阳如血的战场、补丁摞补丁的列宁装以及伤怀的最后一滴眼泪……透过画面,一种叫作情感的东西缓缓流动,它把这些五颜六色的画面,连成了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饶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是啊,半个多世纪中,有多少“不平凡”的人失去了人的味道;而这个平凡的人,却用他木偶一样简朴的心和儿童般稚拙的笔,画出了人的味道。他让我们知道,人的生活应该是能感受美的、丰富有趣的、相互扶持的、深沉爱恋的、代代承传的……
(图片均选自《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