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出台,并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这是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强调“践礼修德,从小抓起”,对不同阶段的未成年人提出“仪表之礼”等八项礼仪要求,要求开展“入学仪式”等四项仪式,在全省1700万名未成年人中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一份令人揪心的报告
于鸿是南京某高中的政治教师。一次,他特意在上课前站在教室前门,想看看有多少学生能主动问好。“大部分学生看到我站在前门,干脆多走几步路,从后门进教室;从前门进来的同学,有的低着头假装没看到我,只有极少数学生向我问好。”
于鸿等教师的经历,被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组密切关注。从去年5月开始,这个课题组通过个案分析、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行为和文明礼仪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向教师发放问卷6639份,向家长发放问卷14871份,向中小学生发放问卷3765份。
今年春节前,一份长达4万字的调查报告摆在了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案前。“60%的小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文明礼仪”“仅有45%的学生能做到回家主动问好”“在高中,只有32%的学生家长能重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在文明礼仪这张考卷上,全省不少未成年人不及格,更令人揪心的是,很多家长、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省有1700万名未成年人,全国有3亿多未成年人,他们担当着中华民族的明天,担负着祖国的未来,精神文明的大厦能否牢牢矗立,关键在他们。”王燕文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关怀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这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一张守礼有德的面庞
很快,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呼吁得到全省上下认同。根据调查报告以及103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家长代表、两万名网友的意见建议,《规范》于2月13日正式出台。“《规范》描绘了一个守礼有德的中国孩子模样。”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校长冯爱东说,全校学生新学期的第一课就是学习《规范》。
“年龄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而,《规范》将未成年人划分为幼儿园阶段(3至6岁)、小学阶段(7至12岁)、初中阶段(13至15岁)、高中阶段(16至18岁),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不一样。”江苏省文明办未成年人处处长拾峰说。
“上幼儿园时,要学会使用‘您好’‘请’等文明用语,能在家长的提醒下主动和人打招呼;上小学时,不给同学起绰号,不说脏话、谎话;上初中时,要做到与人交谈时目视对方,不打断别人讲话,不强迫别人回答不愿意说的问题;上高中时,不打听不泄露别人隐私,与人交谈时多给对方讲话时间。”这是“言谈之礼”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要求。“幼儿园时,学会与小朋友分享玩具,不乱动别人东西;小学时,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并表示祝福,遇人面带微笑,用零花钱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上初中时,当有客人来访,要热情相待,出门迎送,不顶撞家长和老师;上高中时,学会原谅他人,完成答应别人的事,不编发、转发恶意造谣的帖子。”这是“待人之礼”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要求。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园长贾宗萍说:“通过这些,我们隐约看见一个孩子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健康成长。”
一个让人放心的未来
一位现代公民,要拥有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个“礼仪之邦”,应懂得“教养”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长期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鞠文灿、南通大学教授丁锦宏等专家强调,《规范》必须要内化为未成年人的实际行动。
如何保障《规范》不流于形式?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介绍,江苏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小学《德与生活》、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中强化文明礼仪教学要求;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利用家长学校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做好文明礼仪示范;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养成作用,通过拓展实践基地以及打造礼仪教育品牌活动等方式,使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杨志纯告诉记者:“我们还在探索建立一套礼仪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设立一些硬约束。”相关专家对此表示赞同,“当下,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正需要一个合理的考评机制”。如果设立一些硬杠杆,督促家长、学校像抓学习成绩一样重视孩子的文明素养,那么文明礼仪规范必然会内化为广大未成年人的自觉行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人们有理由相信,经由广泛、深入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文化、有素养、知礼守礼的青少年将聚集、成长、前行。(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
八礼
仪表之礼 餐饮之礼
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
行走之礼 观赏之礼
游览之礼 仪式之礼
四仪
入学仪式
成长仪式
青春仪式
成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