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又出重拳!2月19日,国土资源部推出有关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举措。
尽管不久前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事实上,种粮的实有耕地面积并未增长,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据悉,此次推出的举措可谓“史上最严”,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有何特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此次推出的系列举措,最大特点之一是加大了土地规划计划的管控力度。”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向记者解释。
据董祚继介绍,此次出台的措施,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地用地,严禁突破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还要求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城市建设用地管控一直是难点。董祚继告诉记者,根据此次出台的措施,我国未来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避让优质耕地。各地将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控制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对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相应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记者了解到,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审核,未来将愈趋严格。此次出台的措施就规定:除生活用地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
严格划定永久保护基本农田
“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将成为一项硬任务。”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基本农田保护处副调研员黄盛玉对记者说。
“根据此次出台的举措,各地将以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从城市人口500万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周边开始,由大到小、由近及远,加快全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切实做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网上公布,接受监督。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的显著位置增设永久保护标志牌。”黄盛玉说。
一段时间以来,集体土地流转中的“非农化”倾向,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据黄盛玉介绍,此次的管控措施,对此有针对性的规定,要求以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为前提,严防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乱占滥用耕地。坚持农地农用,不得借农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业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农家乐、私人会所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造湖、种植林果、建绿色通道,以及其他毁坏基本农田种植条件的行为。
“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也是此次系列举措透露出的新意。”董祚继告诉记者。据他介绍,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原则会进一步强化,未来将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的规定,引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全国范围内,将坚决纠正占优补劣问题。还将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耕作层,应当予以剥离,用于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
土地执法“高科技化”步伐加快
目前,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让土地执法尽快“高科技化”,已是迫在眉睫。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征地管理处调研员程玲告诉记者,未来执法部门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动态巡查、网络信息等手段,健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违法行为发现机制,对耕地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监测。“此次出台的举措要求,在每年一次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将推广应用无人机航拍、基本农田视频监控网等,对重点城市群郊区、耕地集中连片区域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高发地区,加大执法查处频度。”程玲说。
加快信息化监管的措施,此次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记者了解到,未来,有关部门将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加快完善土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等数据库,建立数据实时更新机制,实现与建设用地审批、在线土地督察等系统的关联应用,以及和全国、省、市、县四级系统的互联互通。
(本报北京2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胡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