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踏访了全国五百所麻风村

    ——记“国际甘地奖”获得者、麻风防治专家张国成

    作者:郑晋鸣 许琳 龙謦泽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0日 01版)
    张国成为麻风病人讲解防治知识。 本报通讯员 许琳摄
    印度总统慕克吉(左二)为张国成颁发“国际甘地奖”。 资料照片

        2月15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世界麻风病防治最高奖“国际甘地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印度总统慕克吉亲手将金光闪闪的奖牌戴在两名获奖者身上,其中一名是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张国成教授。该奖项自1986年设立至今,全球仅20多人获奖,张国成是继1987年华籍黎巴嫩人马海德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专家。

     

        行医40多年,张国成踏访了全国617所麻风村中的500多所,也踏访了印度、泰国、菲律宾等有麻风病的国家,为麻风病患者进行康复手术近3.6万例,治愈患者数万名。在以张国成为首的一批麻风病防治专家的努力下,我国麻风病防治成果显著。目前,我国现有22万名麻风病治愈者,其中20万名已回归社会。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麻风患病率低于万分之一就已达基本消灭标准,而我国的麻风病患病率低至十万分之一。

     

    一生践行的诺言

     

        去印度领奖前一天,张国成说,他要去趟青龙山麻风村,村子就在南京,不过在地图上,却找不到这个地方。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突然响起来,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得知张国成要来,大伙儿自发准备了鞭炮、烟花。一时间,麻风村一片欢乐,比过年还热闹。

     

        见到张国成,村民一拥而上,将他围在中间,手脚健全的争着和他握手,没有胳膊的用肩膀和他拥抱,坐在轮椅上的大声向他问好……看到这一幕,记者很惊讶:村民见到他为什么如此兴奋?

     

        “张教授,你跟我来。”村民许真会急急忙忙拉着张国成往自己屋里走,他的哥哥许真瑞卧床不起,脚部溃疡化脓、疼痛不止。初次来到麻风村的记者一行不由地想背过身,张国成却一把抱过许真瑞的脚,仔细观察,然后从医药箱里拿出药品,耐心为他处理伤口。

     

        “张教授救了我们全村子人的命。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是不是老天看我们可怜,特意把张教授送到这里,救治我们,陪伴我们。”76岁的王兴邦说,30年前,张国成给他做手术救了他一命。

     

        “我也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张教授获了国际上麻风防治的大奖,要出国领奖啦。”记者说。顿时,人群欢呼、沸腾起来,“我们能在电视上看到他吗?”“领了奖还回咱中国吧?”

     

        离开麻风村时,村民们纷纷聚在村口,默不作声。村长施迎春向张国成说起麻风村的困难:“张教授,护理人员总是来了又走,我们这里缺少志愿者。”

     

        “我知道,我会想办法解决。”张国成眉头紧锁。

     

        随着我们的离开,身后的麻风村陷入沉寂。或许,只有张国成才能点燃这里的热情。给麻风病人带来生的希望,而这正是张国成用一生践行的诺言。

     

    人生路上的抉择

     

        1952年6月21日,张国成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间茅草房里。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麻风是一种极度恐怖的疾病。目睹麻风病人所遭受的痛苦,年幼的他产生了一个懵懂的念头:做医生。

     

        17岁那年,张国成走进了黄桥卫生学校。1972年,20岁的他领到了毕业证书,半年后与20多位同学被分配到泰兴的一所麻风院工作。

     

        未经磨炼的心灵,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张国成回忆道,亲睹麻风病人畸形的外貌与当地简陋的生活条件,同学们落下泪来,有人甚至当场呕吐。张国成也暗暗抱怨命运的不公,害怕传染而不敢和麻风病人接触。“上班时,我们都戴着口罩,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现在想想,觉得特别对不住病人。”

     

        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加,张国成知道麻风病经过治疗就不会传染,病人们畸形的外表、孤独的心灵、遭受的歧视刺痛了他的心。“当我融入这个群体,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也是鲜活的生命,是需要关怀的,同样行医治病,如何才能为他们多做一些?”

     

        事实上,毕业前,张国成本想继续求学,但启蒙恩师郑逖生教授却“断绝”了他的求学道路。“要是一心想为麻风病人工作,实践恐怕是你最好的课堂。”恩师的话他谨记在心,岁月的洗礼让这一训诫愈发厚重。

     

        离开课堂,张国成将麻风病人的需要当教科书念,一念就是40余年,蜕变成麻风防控战线上的勇士。当年的同学中,只有张国成坚持了下来。张国成坦言,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但麻风病人的惨痛境遇一次次触动了他。他跑了全国500多所麻风村,与病人同吃同住;手术常常一做10多个小时,中间不吃不喝;别的医院不愿接收的麻风病人,他亲自手术;他还应邀去东南亚等麻风病流行的国家讲学,给世界麻风病人带去福音。“一年365天,张教授有300多天在外工作。”和张国成共事30多年的严良斌,常常惊叹张国成惊人的体力。

     

        “力量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国际甘地奖”颁奖典礼上,张国成说:“我选择成为一名麻风病医生,就是选择成为一名战士,为麻风病人的福祉去探索、奋斗。”

     

    向前一步的态度

     

        “我的病人们正饱受煎熬,而我却无能为力,我恨自己不是太阳,无法普照四方……”张国成在日记里写道。纸页上的褶皱,分明是斑斑泪痕。

     

        麻风病不同于普通疾病,其导致的面部畸形会让病人一辈子无法摆脱。

     

        “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不能仅仅满足于治好他们的病,还要让他们有一张漂亮的面孔!”他埋头于实验室、停尸房,不断解剖、分析人的面部结构;他翻阅浩繁的历史资料,从中找出点点滴滴线索;他无数次住进麻风村,询问面瘫麻风病人关于面部整形的需求……苍天不负苦心人,30多年的心血铸成了“动力法悬吊整容术”,通过给麻风病人筋肉做调整手术,达到整形美容的效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张国成继续摸索,3年后,“动力法悬吊术”被移植到了畸形肢体矫正手术上,让上万名面瘫麻风病人回归社会、重拾自尊,他也因此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麻风病大普查,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物理隔离,有效控制了疫情。“这批麻风病人作出了牺牲,他们的贡献应当被铭记。”张国成始终挂念着这群人,并3次上书中央,中央高度重视,划拨2.1亿元整修了麻风院。

     

        一次到云南一个麻风院看望病人,张国成看到,在一个透风漏雨的茅草屋里,一位身患麻风病的老人衣着褴褛、满身污垢,双目失明的她正用手在锅里炒饭,满手是泡。而在十米之外,是为了“面子”修建一新、不通水电的新病房。张国成又是心痛又是气愤,对一旁的地方官员吼道:“如果她是你们的母亲,你们作何感想?”

     

        这个病人得救了,但还有多少这样的病人呢?张国成深知,要消除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光靠治好几个病人是不行的,关键还在于知识的普及。同事们发现,一向低调的张国成变得高调起来:他将马海德提出的“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论断不断推广,到各个地方作演讲,接受报纸、电视台的采访,举办各种活动。“麻风病菌离开人体后不易生存,传染性很小;经过药物治疗后,麻风菌就会失去活力,丧失传染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国成反复说着这句话,这也是他讲座中想要给全世界的结论。

     

        张国成给自己留下了什么?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记者发现了一沓厚厚的证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首届青年科技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纷至沓来的荣誉,在时光流转里见证了他40年的奔波与付出。“患者活下去,而且是更好地活下去,是对我最大的嘉奖。”张国成说。

     

        麻风病防治是一项公益事业,病人不掏一分钱,那么,钱从哪里来?从事麻风病防治40年,张国成不仅没收一分钱,而且几乎将自己的工资全部用到了病人身上。借助在国际上的影响,张国成还为全国132个市、县争取麻风康复项目经费3400多万元,使2.8万多名麻风病人获得防护鞋,6000多名麻风病人获得假肢,1000多名老弱残麻风病人获得每月40元生活补贴。

     

        40年的从医路,张国成一步一步向前,把病人的需求当作书本,用一生去阅读。

     

    【记者手记】张国成的班,要有年轻人接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听到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张国成的泪水在眼眶打转。谈起父母妻儿,他百感交集,“我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了”。

     

        张国成已记不清是哪一年,身患肝硬化的父亲被送往医院抢救,生命危在旦夕,而彼时的他,正带着医疗队在医疗一线奋战。忍着泪水继续工作,在他回来的时候,父亲的坟头已长出茵茵绿草。跪在父亲坟前,张国成连磕3个响头,久久不愿起身。他哽咽着告诉记者,麻风病人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没有收入来源,有的甚至双目失明,也无法交谈,他们用下跪、磕头这种最原始的礼节,表达感恩之情。在父亲坟前,他也只有用这种原始的礼节,叩响身为人子的愧疚之意。

     

        “多少年了,国成和家人一起过春节的承诺总是落空。”妻子陈本凤说,“国成一年到头不着家,儿子还小的时候,见到出差回来的他常喊‘叔叔’,前年80多岁的老母亲结肠癌住院,他也不在身边。”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然而在张国成心中,对麻风病人的爱却沉重到揪心。

     

        “3万多次手术,我截下了无数肢体,我对不起病人啊!”年逾耳顺之年的张国成,常念叨自己有一笔无法还清的“债”。“医生是建设者,而我却一次次扮演破坏者的角色,经常从噩梦中惊醒。”

     

        当被问及何时退休,张国成拿出他一手策划制定的《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规划明确分析了我国麻风病的现状、防治效果等。“到2020年,全国麻风病人控制在500名以内”是规划的总体目标。“我干了40年,已经62岁了,难盼下一个40年,我想亲眼看着2020年目标实现之后,再退休。只是最让我遗憾的是,没有年轻人接替我,继续做下去。”

     

        人心是一架天平,挂念别人的时候多了,想着自己的时候就会少。张国成舍小家,顾大家,用医者的大爱仁心,擎起了麻风病人生命的希望,完成了特殊的生命接力。(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琳 龙謦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