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9日 星期三

    记者传真 70年前的噩梦——

    芬兰“拘留营儿童”将获政府赔偿

    作者:赵广俊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9日 08版)
    图为资料照片

        据此间媒体消息,芬兰司法部为纠正70年前的一桩错案正在起草一份赔偿议案,对当年被无端投入拘留营的儿童进行“经济赔偿”。遗憾的是当年“拘留营儿童”中有些人早已作古,不能领取这份迟到的补偿了。

        芬兰和苏联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3日之间爆发了一场为时100余天的芬苏战争,最终芬兰被迫同苏联签订了割让领土的芬苏和约。1941年,纳粹德国大举进攻苏联时,芬兰为报割地之仇参与了德国的对苏战争。但在德国宣告失败前即1944年9月19日,芬兰又单方面同苏联和英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并提前退出了战争。停战协议中有一个重要条款是芬兰必须拘留在芬的德国和匈牙利非战斗人员。为此,芬兰政府在全国先后建立了7个拘留营,共关押了480名德国人,其中有19个匈牙利人。拘留营建立初期,只拘留了德国人和匈牙利人,而没有包括他们的芬兰出生的妻子以及15岁以下的孩子,但芬兰政府外委会却于1944年10月18日做出将德国人和匈牙利人的妻子以及15岁以下子女全部关入拘留营的决定。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当年把德国人和匈牙利人的妻子及孩子抓进拘留营也是按停战协议规定做的。但最近媒体披露,当年将芬兰妇女和孩子抓进拘留营一事与停战协议没有丝毫关系,而是芬兰当局迫于盟军监督委员会的压力自己做出的决定,其背景是芬兰政府当年向盟军监督委员会提供的在芬德国和匈牙利人数远远地高出了在芬的实际人数。最初芬兰向盟军监督委员会报告说芬兰大约有560名德国和匈牙利人,实际上芬兰当时并没有那么多的德匈人,因为相当一部分德国人得到芬兰将建立拘留营的消息后就悄然离开了芬兰,另外还有100多名德匈人在停战协议签署的当天就已获准加入了芬兰国籍,成为芬兰公民。芬兰政府第一批抓进拘留营的还不足200人,盟军监督委员会对这个数字极为不满,认为还有几百名德国人仍逍遥法外。为了应付盟军监督委员会,芬兰政府外委会就做出了用妇女和儿童“顶数”的错误决定,先后将100多芬兰女性及其15岁以下的子女投进了拘留营。据统计,这些孩子将近80名,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被关押了一年半时间。

        据“拘留营儿童”回忆,拘留营周围都拉着铁丝网,有军人看守。被关进拘留营的儿童在这里受到了非人的摧残,他们的居住条件拥挤简陋,吃的是猪狗食,更谈不上营养了。据一位“拘留营儿童”回忆,拘留营提供的食物根本就不是人吃的东西,豌豆面汤上面还飘着白色的虫子,被孩子们称作“虫子汤”。妈妈们为了让孩子能吃下来,不得不骗他们说“虫子含高蛋白,吃了对身体有好处”。命运对那些获释后的被拘留者也是不公平的,特别是那些生在芬兰、嫁给了德国和匈牙利人的芬兰妇女及其未成年的子女。他们被释放后,财产没了,家园没了,甚至连儿童账户上的一点点儿存款也都作为德国战争赔款移交给了苏联。经济上的窘迫对儿童来说并不可怕,恐惧和没有安全感对儿童精神上的伤害最大,“从那儿出来后,多少年来一直不敢主动同大人说话”——这是很多拘留营儿童共同的回忆。

        为了讨回公道,“拘留营儿童”小组2005年联名上书芬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拘留营的合法性问题。拘留营儿童当年的痛苦经历实际上也一直是芬兰政府的心病,但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芬兰政府还是极其谨慎的,主张通过立法来解决。芬兰司法部目前正在起草立法草案,准备对当年错误地被关进拘留营的儿童进行补偿,每个儿童2000欧元。这项议案议会可望在今年5月通过。

        据初步统计,这批拘留营儿童大约还有40名至50名在世,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芬兰,但也有一部分从拘留营出来后就离开了芬兰,因为这里成了他们童年的噩梦之地。据悉,符合接受这笔补偿条件的也包括那些被关进拘留营的母亲们,但她们基本都已经过世。芬兰司法部立法参议林德斯坦特说,“补偿是象征性的,法律还要承认芬兰政府当年所犯的错误”。无论如何,70年后的芬兰政府还是认“这笔账”的,认为“在拘留营问题上,芬兰政府的确犯了错误”。不过,芬兰政府是否会向“拘留营儿童”正式作出道歉仍是一个未知数。

        (本报赫尔辛基2月18日电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