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艺路径

    ——走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思考

    作者:杨文华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8日 02版)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许多人认识沂蒙老区,就是从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小调》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两位同志创作的,以其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成为革命精神传承的形象载体。笔者利用春节返乡时间,对小调诞生地——山东省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解其创作、发展和传播历程,并对当前如何利用文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思考。

     

        《沂蒙山小调》的发展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0年,在沂蒙抗日根据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与反动势力黄沙会进行斗争。《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爱国歌曲。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

     

        1964年,沂蒙山区民歌手韦友芹带着这首歌参加演出,受到陈毅元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引起轰动,不仅传唱全国各地,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民歌。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纪念碑亭,亭前一块巨石上刻着阮若珊女士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满腔深情。《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老区的秀美风光和爱党爱国的红色传统,由它折射出的沂蒙精神成为老区人民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山小调》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调》,至今已被传唱了七十多年,使得“沂蒙山区好光风”伴随歌曲深入人心,也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精神符号。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沂蒙山小调》等红色歌曲记载了光辉的革命岁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体现着坚毅的民族品格,其传唱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更好地在新时期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沂蒙山小调》在百姓中广为传唱,走了不折不扣的群众路线。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讲述着干群血肉联系、军民鱼水深情。红色歌曲蕴含着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无尽的力量源泉。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沂蒙山小调》在内的红色歌曲积极健康向上、彰显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热血沸腾地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讲述着先辈们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些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高尚革命精神的经典作品,都百听不厌、历久弥新。

     

        让文艺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文艺在个人情操、引领社会风尚方面的作用。让文艺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独立自主载体,既具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意义,又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意义,更具有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意义。我感到,要使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如同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就要注重“四个融入”。

     

        传承优秀文化,融入历史元素。刘奇葆同志曾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重要源泉。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也深深扎根于这片文化沃土。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离不开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因此,文艺创作要有历史使命感、历史敬畏感、历史传承感,用文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更多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使优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改革创作内容,融入现实元素。利用文艺作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有“过去时”,还要有更多“进行时”甚至“将来时”,注重挖掘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用现实内容与时代气息吸引和感染群众。《沂蒙山小调》歌词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几经更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了活力,赋予了它更强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优秀文艺创作要有人民性和时代性。当前,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审美方式发生明显变化,文艺家要及时进行调整,善于发现创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有意识地针对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创作,努力创作出更好更多的符合时代精神和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丰富拓展形式,融入时尚元素。在媒体形式丰富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文艺创作和传播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如今,《沂蒙山小调》这首反映沂蒙老区乡土气息的代表作,已进入电影、电视剧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领域。在形式上,文艺作品可以引入流行元素,显得“时髦”、有时尚感。如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济阳河》等红色歌曲不断被青年歌手改编、翻唱,赢得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卡通、漫画、图解、微视频等新形式和生动鲜活的新语言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活力和魅力。也要注重探索引入市场化机制,将无形的精神化为有形的产品。如今,“《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已成为一个旅游品牌,注册了“沂蒙小调”商标的煎饼、杂粮、山鸡蛋等土特产成了抢手货,拉动了当地居民增收、经济发展。

     

        把握社会脉搏,融入情感元素。刘云山同志在谈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沂蒙山小调》的广为流传与其直白的爱党爱家情感密不可分。艺术的功能取向不能仅被维系在商业性、娱乐性上,而应与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相连接,贴近生命、滋养心灵,观照人的精神生存,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们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经历一次次精神的洗礼。文艺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自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以指导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才能抓住人们的兴趣所在、情感所需,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将思想层面的价值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体现出来,以思想的穿透力、形象的感染力真正获得认同、形成共鸣。

     

        文艺能够陶冶情操、涵养道德、提升精神,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文艺要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发挥“化人养心”的作用,让文艺的根脉催生出枝繁叶茂的精神之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如磐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