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7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呼唤本土科普大片

    作者:沈策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7日 14版)

        冲天奔月,翩然落月……一段时间来,“嫦娥”三号携“玉兔”的一系列太空探索,让人们又一次释放了心中原始的“盼飞”梦想,拉近了人类与太空的距离,也引发了公众新一轮仰望星空的科普热潮。而与此同时,一部美国影片《地心引力》将太空景象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给了观众,其对航天员太空环境的真实模拟,让观众尽情体验了当今电影高科技手段的无比魅力。

        自航天员杨利伟首次乘坐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后,对于中国大众来说,浩瀚的太空越发令我们关注,特别是神舟九号的发射,女航天员太空课堂上所展示的神奇实验,更让人们对太空充满好奇。然而,真实的科学探索只能借助现代通讯设备,通过航天员发回的信息,让我们一窥太空的神秘,信息容量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广大公众的期待。而作为艺术作品的《地心引力》,恰恰为我们填补了这方面的渴求。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航天员女博士斯通如何战胜三次太空灾难,平安回到地球的故事。影片的最大魅力在于,展示了神秘的太空与蔚蓝的地球,以及航天员在此的真实存在。航天员在茫茫太空中飘然行走,无垠的空间里,那颗悬挂着的蓝色地球,静美无比。当今的高科技手段,把这一切都令人信服地呈现出来,我们仿佛跟随航天员进行了一次太空漫步的真实体验。特别是航天员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借助我国的天宫一号避难。飞船穿越大气层,包裹飞船的一件件装备被上千度高温熔化,不断剥落,飞船却如同一个大火球,不屈不挠,涅槃重生,安然落回到地球,让观众倍感暖意。

        人类最朴素的愿望,就是生存。但不要忘了,生存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地球上”。而当人类放飞自己后,“回到地球”则成了人类付出最艰辛、最义无反顾的努力。影片中女博士斯通经历的三次毁灭性灾难,更加凸显了宇宙的浩茫和人类的孤独。但是,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和战胜自我的决心,却成了无边黑暗中一抹最亮的光。这又令人想起前不久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旦我们处于内心最恐怖、绝望和孤独之时,汪洋大海正如那深邃叵测的太空一样,以最浓稠的黑暗吞噬着人类内心最柔弱的那一块,“回到岸边”则成为主人公最朴素的愿望。两部影片都告诉我们,在外太空,在大海上,人类虽然被赋予无限自由,却还是想念地球、岸边的“牵绊”,因为假想中的自由,纯粹的无拘无束并不如想象那么潇洒。人类内心同样需要被安放,被依附,被限制,也就是严复先生所说的“群己权界”。于是,观众同两部影片的主人公一样,经过了从太空远端折返地球,于大海深处游回岸边的“重生”之旅,对地球这个美丽家园更加珍爱了。

        《地心引力》的热映激起了中国观众对科普电影的浓烈兴趣,为这一类型电影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纵观近些年的中国科普电影,日渐式微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数据,全国电影年产量最高已达到700多部,但科普影片却屈指可数。艺术的魅力在于想象。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创作者能将视野锁定科普领域,创作出更好更多的科普影片,让观众获取更为丰富的思考和体验。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