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5日 星期六

    索契冬奥会

    架起一道改写历史的彩虹

    作者:侯珂珂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5日 07版)
    张虹在庆祝胜利。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摄

        2月11日夜晚,中国速滑运动员张虹背着双肩包和冰刀,走出索契冬奥会速滑比赛馆,身后是教练冯庆波。那时,她遗憾地在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500米比赛中名列第四,观众似乎也不太关注谁是张虹。

     

        生活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在心如止水的状态下,“奇迹”突然出现。13日晚,张虹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闪电般冲过索契冬奥会女子1000米终点线,夺得中国队在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块速度滑冰金牌。经过22年的漫长等待,中国速滑人终于拥抱新的春天。

     

    彩虹洗刷“耻辱”

     

        速度滑冰与短道速滑,不管它们有多么不同,但在普通观众眼中,也总是相似。索契的“中国日”,开朗的哈尔滨女孩张虹仿佛一道彩虹,把这个被业内人士视为“苦菜花”的项目所笼罩的阴霾一扫而空。

     

        强势爆发的张虹,是中国代表团最美丽的意外。很多人并不知道,六年前,张虹还是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她身材匀称高挑,滑起来英姿飒爽,在冰场上绝对是一道风景。但正是身高的原因,让她遭遇职业生涯最大的瓶颈,她挥别短道,改练大道。

     

        在教练冯庆波的带领下,张虹刻苦训练,日复一日,一练就是6年,她也将如此迅速的进步归结于此。师徒二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心态好。对于教练,这个25岁的女孩儿拥有的唯有信任,她说正是因为信任教练,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夺冠给我带来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改签机票,因为原来打算今天比完明天就回国了。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迷人的笑脸、爽朗的话语,听张虹讲话如同吃着甜蜜的冰淇淋。

     

        冯庆波认为,冬奥会上,“速滑项目背负了几十年没有金牌的包袱,这是一种耻辱”。为了洗刷这种“耻辱”,今年41岁的冯庆波在过去10多年里卧薪尝胆。他曾是我国最优秀的速滑男子全能项目选手。退役之后,他继续在教练员的岗位上追逐奥运梦想。

     

        近年来,中国速滑项目一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温哥华冬奥会铜牌得主王北星曾长期在国外接受外教的指导。与此同时,以冯庆波为代表的本土教练也在默默坚守。在1994年冬奥会3金得主、挪威速滑名将科斯的启发下,冯庆波形成了自己的训练曲线理论体系。

     

        在冯庆波看来,张虹的成功绝非偶然。他说:“科斯就是这样。他在奥运会之前的几年并不引人注目,但在奥运会上非常出色。”

     

        刻苦钻研、不苟言笑的冯庆波和阳光灿烂的张虹就这样水到渠成地改写了历史。

     

    彩虹振奋人心

     

        对于中国冬季项目而言,这是异常宝贵、极具价值的一块金牌。速度滑冰是冬奥会的王牌大项、基础大项,也是最受欢迎、历史最悠久的项目之一。中国自1980年开始参加冬奥会以来,速滑项目一共获得三块银牌两块铜牌。张虹夺冠改写了中国速滑的冬奥会历史,开启新的篇章。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说:“速滑项目在冬奥会的地位相当于夏季奥运会的田径和游泳,十分重要。这块金牌是中国冬季项目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张虹成功的背后,是几代中国速滑人的不懈努力。

     

        在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叶乔波获得两块速滑银牌,为中国实现奖牌“零的突破”,但错失冠军领奖台。两年后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叶乔波带着冰刀去,坐着轮椅回,拿到一枚铜牌。在随后的两届冬奥会上,中国速滑运动员均未能获得奖牌。都灵冬奥会,王曼丽屈居亚军,任慧获得铜牌。4年之后,出征温哥华冬奥会的王北星获得铜牌。

     

        在速滑卧薪尝胆的多年间,王北星等一代运动员曾长期在国外训练,只为捅破速滑金牌这层窗户纸。而此次速滑项目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也是对执着的“国产”教练冯庆波的最好奖赏。就在这位外表冷峻的个性教练隐约萌生退意之时,奇迹飘然而至。张虹的胜利也证明,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洋为中用的同时,优秀的本土教练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回眸22年的努力,中国速滑雨后见彩虹也是一种必然。在国内,喜爱滑冰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并不广为人知的速滑项目上,全国注册运动员达到了600多人。有了更加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更加充裕的后备人才库,中国速滑将会带来更多惊喜。

     

        (本报俄罗斯索契2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侯珂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