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5日 星期六

    文化风云

    “花儿”秦腔相映红

    作者:肖美鹿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5日 12版)

        观看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演出的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是一次新鲜的享受与发现。因为在这部戏中,人们看到“花儿”这种民歌形式与古老的戏曲剧种秦腔融为一体,深沉的历史意蕴焕发出了醒目的蓬勃生机。

        《花儿声声》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它那宏大的包容。“花儿”原本意义上是指发源于古河州(甘肃临夏)的一种高腔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长久以来,“花儿”流传于广大西北地区汉、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蒙古等各族群众中,这些歌声出自牧人、山民、驮夫、黄河上的筏子客等之口,如同山间田野和大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鲜花野草。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因方言和习俗的区别,在传唱中形成了河湟花儿、岷洮花儿和宁夏花儿等不同流派,但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人们公认的。“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还是这个唱法!”就是甘青宁广大地区共同传唱的一首“花儿”。据说历史上一位英雄在前往刑场就义的路上就一直唱着这首歌,沿途百姓闻之泪下并与他一起唱和。又有传说一对青年男女因唱花儿而相识相恋,在遇到无法抵抗的阻碍时,也是双双唱着这首歌最终殉情的。

        而秦腔对于大西北世世代代的老百姓来说,更是犹如空气、阳光和泉水一样不可缺少,说秦腔是西北人的精神食粮,一点也不过分。终日里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和忙忙碌碌操持家务的女人们,都会在一年四季甚至一天当中的任何时候唱上几句秦腔。说到一个“唱”字,“花儿”与秦腔的区别就在于:唱花儿不叫“唱”,而叫“漫”,唱秦腔则有“吼”“唱”“吟”“哼”之分。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便可以看到,秦腔和花儿一样久远古老,只是秦腔在二百多年前一路高歌直入京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花雅之争”,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定格。看着眼前《花儿声声》这个戏,一棵参天大树与遍地黄花共同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并没有感到它们之间的陌生与排斥,而是一种融洽的结合:都是西北人创造的原生态艺术,都是他们心灵的慰藉与传达,都是那样的纯粹、缠绵和慷慨,都是西北人性格的别样体现。于是,这首“花儿”成了贯穿整部戏剧的主题曲,一唱到底,荡气回肠。

        《花儿声声》反映的是当代农村题材,具体事件是在严重缺水的干旱贫困地区,农民们在政府惠民政策的推动下整体搬迁,当地称之为“吊庄”。妙就妙在这样一个故事在舞台上被讲述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丝毫都不枯燥。女主人公杏花少女时代就是远近闻名的“花儿王”,她和丈夫老五的婚姻完全缘起于“花儿会”的对歌。后来出现的技术员“眼镜”也被杏花的歌声而深深吸引,可以说对杏花的依恋和他所肩负的神圣找水使命,共同支撑着他在这片荒芜干旱的土地上扎下根来,直至付出生命。老年杏花之所以在全村人都搬走之后仍不愿离开自己的小屋,就是因为放不下在另一个世界里的老五和“眼镜”。每天夜里,她都要在星空下用声声花儿与这两个她所深爱也深爱着她的男人对话。谁能想到,对当前农村富民惠民政策的阐述竟会由如此美丽的爱情故事来完成,这个过程又是对秦腔和“花儿”的尽情欣赏。剧中,老五和他的农民兄弟们在面对新分得的土地时,大喜若狂,跳啊,喊啊,唱啊,秦腔欢音的明快热烈,将这群西北汉子对土地的热爱和自身的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杏花抒发情感时的几大段唱,又将秦腔苦音的凄婉绵柔运用得十分到位。“花儿”在剧中不时穿插并且贯穿全剧,听觉上让人感到十分和谐而不突兀。显然,戏曲创作中极其重要的音乐作曲在这里进行了可贵而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这个戏完整的音乐脉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