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4日 星期五

    上元灯树千光照 一宵歌舞动九州

    元宵习俗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4日   04 版)

    赏花灯

     

    “汉家祭祀太一,以昏时祀到明。”

     

        ——《史记·乐书》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便命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事物纪原》载:汉代两都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皇帝特许弛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便是许多诗歌中“金吾不禁夜”的来源。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无论是礼佛节仪,还是以飨天官,“燃灯”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放灯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晚,皇帝从深宫中走出,与民同乐。中唐以后,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青年男女以此作为寻觅伴侣的良机。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舞龙灯

     

        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宋·吴自牧《梦粱录》

     

        中华民族崇尚龙。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传说黄帝时期,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农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或13节。有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

     

    吃元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吃元宵”的信史始于宋代,彼时民间流行一种正月十五吃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以此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走百病 迎紫姑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唐·李商隐《观灯乐行》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上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灾。她们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迎紫姑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另一说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