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半个机翼在机头上方,半个机翼在机尾下方。这样的飞机你见过吗?在日前结束的“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上,这种由河北科技大学学生研发的“Z”形折叠飞机横空出世,并在120多个国内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外观独特、折叠体积小、空间利用高等特点荣获创意类竞赛一等奖。
近年来,这样创意极强的案例,在河北科技大学还有很多。作为一所既非“985”又非“211”的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缘何如此具有创新能力?校党委书记计卫舸告诉记者,学校近年来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着力推进个性化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学生的个性积极性,这才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
个人成长导师:帮助学生发现个性优势
获得第16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冠军的张然是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07级学生。一次漫画比赛中,其个人成长导师侯东昱教授发现了张然的绘画天赋和设计潜质,随后对其实施团队组合式培养。“没有侯老师的发现,我不会有现在的收获。”回顾大学生活,目前已在西班牙尚仄国际时装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师的张然感慨万千。
大学生个人成长导师制是河北科大2006年起推出的。按照规定,担任个人成长导师的既有校外企业家和优秀校友,又有优秀的专业教师、管理干部。每位导师从大一开始带3至5名学生,针对每名学生提出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生成长计划书”,并在其后持续给以指导和帮助。
在个人成长导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走出初入大学的惶恐与迷惘,踏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教学管理改革: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特长
“‘Z’形飞机为什么能夺冠?因为我们有很多自行开发的技术。这些技术从哪里来?都出自实验室。”向记者介绍获奖感受时,校航模协会会长、机械学院学生邸彦佳一脸自豪,“100多平方米的航模电子实验室,全天候对我们开放。”而据教务处副处长赵文婕介绍,在河北科大,像航模电子实验室这样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已经达到80多个。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河北科大近年来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自2007年起,学校在培养方案中加大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开设力度,全校学生选学《数学建模》,文科学生选学《金工》,使学生开阔视野;压缩课内课时,增设了6周4个学分的“个性教育系列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发挥自身特长。
为确保学生找到自己的志趣,近年来,学校实施了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计划。目前已与英国、荷兰以及南京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大学实现了本科学生的互派互培、学分互认。机械学院热能工程专业学生王瑞达从荷兰科学应用大学回来后,思维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喷涌,目前已有8项授权专利。
科研立项资助:使学生积极性发挥走向自觉
在河北科大近3万名学生心目中,学校推出的学生科技创新立项活动颇有吸引力。学生只要在申报竞争中获得立项许可,就可以得到经费资助。据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孟宾介绍,这项活动推出以来,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不断增加,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00万元以上。2011年起,省科技厅在该校建立了河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每年投入100万元。
创新资助引导使学生个性积极性的发挥真正走向了自觉。学生基于个人志趣组建的如航模协会之类社团多达175个,每年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赛事的学生近万人次。2009年以来,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夺得金牌20多枚,成为全国高校航模竞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诸多国家级大赛的一等奖,也纷纷花落河北科大。
牧星湖,河北科大校园内的人工湖。“我们个性化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积极性,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并进而凝练成学校文化而存在。”计卫舸表示,“希望通过培养,莘莘学子会像牧星湖上空的繁星一样,学有所成,绽放异彩!”(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