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1日 星期二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1日 15版)
    图为美国教育代表团来到济南市解放路第一小学考察。CFP
    2013年2月19日,上海市江苏路第五小学,一名外籍教师在与学生们做互动游戏。CFP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但不要动辄就说培养国际化人才,更不要说要“培养世界公民”,那很容易被质疑,被误解。

     

        开展区域国际化探索。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定位比较恰当。基础教育国际化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如成都武侯区认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个学校的力量太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力,不具备辐射区域的效应,但是如果以省、市为主体推进教育国际化,范围又太大,无法落在实处,必须以区域为主体推动教育国际化。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要“化”政策导向,建立扩大开放的创新环境;“化”质量、效率、评估等标准;“化”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化”改革课程内容,促进跨文化学习。“化”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学校不应将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引进的课程要完整,要适度。要处理好与统编课程的关系。

     

        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教育国际化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包括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能力、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是个别教师的行为,要更多教师参与。应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培训教师,以项目为支撑,师生共同参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各种活动中提高教师的能力。

     

        基础教育国际化应科学规划,稳妥推进

     

        教育国际化必须是一种双向交流。初级阶段是以学习为主,引进为主,派出为主,而到一定阶段,必须是双向的,对等的。要使双方受益,这样的交流才有可持续性,才能长久。

     

        教育国际化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挑战的问题。教育国际化不是要照搬国际教育中的某些做法与课程,把学校办成留学预备机构,而是要关注引入国际教育中的先进元素,注重适合国情、校情的改革,以中国人自主管理为主导。形成自身特色与亮点,既能与国际教育衔接,又有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推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与水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影响到各自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到各自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应当避免教育的全盘西化,对自己国家教育的批判应当是实事求是的,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建。我们要注重将中国常规基础教育优势和国际教育精华相结合。对西方教育合理内核的肯定也要实事求是,避免盲目拔高。

     

        教育国际化不能忘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果一个民族无视或蔑视、舍弃或割断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伟大复兴从何谈起?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突显。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存续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理念和强调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并不矛盾。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

     

    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孩子

     

    刘 飞

     

        谈到教育国际化,我们不由得会想到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十多年前的指示至今仍深具指导意义,我们认为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补充,实质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国际化。我认为深刻理解“三个面向”,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词——科学,规则、心态、视野,远见。

     

        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就是科学。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教育的规律,如学思结合学问并重、温故知新行成于思等,必须把握住教育的基本原则,如鱼缸法则、狼性法则、南风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构建育人框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由此,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我们关注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因为其提法时髦,而是要追求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科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规则、心态、视野——教育要面向世界,首先要有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遵守规则是现代人的内在需要。教育开放、透明、平等,权利义务对等就是重要的规则。教育要面向世界,心态问题也很重要。教育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本土文化,教育国际化是前提,教育本土化则是根本。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得好“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先占有,后挑选,再本土化。国际化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自身文化创新。教育国际化还是一个视野问题。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我们的国际视野,要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生奠基。

     

        远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对潘基文秘书长提出的“教育第一”的倡议表示坚定支持,并明确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更加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要思考未来社会需求对人才有什么要求,作为未来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未来学校应具备哪些功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进程,推进教育国际化更需要有卓识远见,教育人应自觉担当。

     

        “三个面向”为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方向,到学校层面如何落实?我们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落实教育国际化,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育追求与教育探索体现和渗透到学校办学实际中,即:教育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外界,使他们能够接触世界的先进文化体系,为他们成为未来世界公民做好准备,同时也要为他们参与世界竞争、学会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教育必须使本民族文化主动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打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必须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道路,即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

     

        芳草地国际学校作为一所有五十余年涉外教育历史的学校,在全面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将课程建设作为新的突破点。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崇尚读书、热爱集体、学习刻苦、理解水平高、逻辑思维强,但在知识面、视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在适应性、独立性、个性特点等方面,往往不占优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实施欠科学是原因之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谈到课程建设,我想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我跟孩子们座谈,一个五年级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课程和国际部的不一样?”我当时是这样讲的:因为中国课程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国际部有国际部的特点。但这之后我深入思考,孩子们到底在呼唤什么?再进一步的思考,孩子到底想说什么?他呼唤的是公平,呼唤的是质量。

     

        孩子的困惑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所承担国际教育任务的学校,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我们坚持开放的眼光,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明确“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主要思路,通过“忠实、整合、拓展、创生”策略,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体现文化融合且充满活力的芳草课程体系。

     

        在我们学校的网页上,有“地球主题探索”这么一个部分,分为六个主题,分别是我爱芳草地,美丽的中国,可爱的故乡,我想去那里,多彩的世界和唯一的地球。这里是孩子们的论坛,孩子在论坛中表现出的那种自主探究实践合作,让老师也很惊讶:在“五洲儿童欢聚芳草”雕塑前,学生们质疑“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右手指天”;在“心系芳草”前,孩子们探究哪个角度、什么光线下摄影效果最好;“你好芳草”也很有意思,学生用22种语言文字手书“芳草”,我们有56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在这里学习,每个国家的孩子写出“你好”这俩字,这成为我们国际交流的园地,同时也成了学校的外语角。这就是我们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核心,以道德、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健康为基础学科领域,以地球主题探索为综合实践领域的芳草课程体系。

     

        (作者系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

     

    评论

     

    基础教育更需国际化

     

    小 文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创新”这一重大课题。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社会管理的创新,人才至关重要。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不同信息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充满活力的竞争意识和国际化眼光,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要具备这些素质,与单一标准的、同质化、模式化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冲突。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就在于基础教育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不是在办学规模上贪大求洋,不是要求教师学生说话办事一律向国外看齐,更不是多出几次国、多办几个国际夏令营。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眼界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我们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学生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他们是不是要经常与“老外”打交道,至少他们不再是封闭的,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不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他们有更多尝试的勇气和愿望,他们更有爱心,更加包容。

     

        北京大学教授闵维方撰文指出,中国每年毕业600万大学生、40多万研究生,其中博士生5万多人,数量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从质量上看,我们的毕业生在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在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和毕业生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他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很努力,都非常辛苦,他们是中考、高考、考研一路考下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趋同的而不是求异的。”

     

        闵维方教授虽然着眼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但也同时指出了基础教育的弱项,即着力培养趋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匮乏的主力推手,且基础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定型”之力,又使高等教育无可奈何。

     

        打破这种“定型”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今天,基础教育的任务早已不再是“看书识字”,更不是“请先生看住几个娃”。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正常的人格、乐于接受知识的头脑、与他人交流的沟通意愿和爱与被爱的情感积累,事实证明趋同模式与此几乎背道而驰。从更高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汲取国际上先进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手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师的国际化。“国际化”绝非“双语教学”那么简单,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头脑中的趋同意识,去除唯上、唯书、唯我的陈旧观念,调整“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努力使之符合创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在具体做法上,要努力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出新,保护学生活跃的思想和言行。哪怕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教师,也要不断关注最新教育成果和教育理论,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培养模式。

     

        世界不断发展,创新永无止境,基础教育国际化也是不会停止的一门学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整个社会来看,“有把子力气”已远不是劳动者的主要素质要求。在这个时间节点,基础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不仅正逢时宜,而且应当全力推进,不断深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