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1日 星期二

    新春走基层

    安徽祁门:渚口“正月会文”记

    作者:杨谧 李陈续 储正茂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1日 04版)

        漫天雪絮,记者一行在安徽省祁门县渚口村的窄弄中穿行。

        “倪氏祠堂到了!”村支书胡进华大声招呼道。

        宽阔的场院用石板铺出一条甬道,巍峨的高墙旁散放着十八对硕大的旗杆石,满地炮仗的红屑。宗祠大门的墙上贴着红色布告,上书“正月初三上午在贞一堂举行‘会文’竞赛。”

        走进祠堂,两侧依次贴着一排红纸,纸上内容或诗或词或赋。见我们感兴趣,胡进华笑了:“我们这小地方也有文化哩!正好倪老师在祠堂里呢,让他给你们讲讲吧。”

        倪老师名叫倪世治,是渚口村的一名退休教师,今年已经77岁了,这次“正月会文”活动,就是他发起、组织的。

        去年年末,村民兵营长吴电民到农家书屋找到倪世治,给他看自己作的《古樟赞》。倪世治很兴奋:“这首诗写得好啊!”吴电民也很兴奋:“要不我们搞一个诗文比赛?”倪世治一下子想起了父亲说过的“正月会文”,“我们恢复‘正月会文’的传统吧!”

        渚口是历史文化古村,“正月会文”从明朝初年开始。每年正月初六,村中所有就读私塾的学子聚集在倪氏宗祠,由有名望的长辈出考题,学子当场作文,交由各房房长共同评判,优胜者获得奖励。“会文”一直延续到1945年当地名儒倪望隆去世,因没人主持,便文脉渐弱。

        “我父亲当年参加的‘会文’就是倪望隆主持的,他成绩很优秀,获得了一对麻饼还有四块猪肉,能够在‘正月会文’中拔得头筹可是学子的最高荣誉。”倪世治回忆。1945年后,虽然会文活动停止了,但是当地有关“正月会文”的传说却始终流传。

        倪世治很快写好了倡议书,贴在了祠堂和村委会的门口,这两处来往的村民多,很快便有11个人报名。有了参赛者,倪世治的热情高涨,亲自到祁门县诗词学术研究会请了4位评委来。依据惯例,比赛现场定在倪氏宗祠“贞一堂”。参赛者们须将自己的作品用毛笔誊写在红色大纸上。誊写好后,参赛者依次吟哦自己的诗作,一旁看热闹的村民们则越聚越多。朗诵结束,评委们也把奖评出来了。

        “三面环水依土尘,百里龙脉下吾庄”“天长路遥无交往,思宗佚据寻根难。而今盛世民安乐,来祚祭祖聚欢畅”……参赛作品内容丰富,有歌咏当地风光美好的,有称颂村中好人好事的,也有讴歌党的政策好、农村生活好的。

        吴电民今年获得三等奖。记者问他为何会创作《古樟赞》,吴电民质朴地说:“就是想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以前从来没作过诗,这是第一次。有一天走到村里的老樟树那里,看着那么美的风景,就写了。”渚口村的水土滋养出一个天然诗人。

        相较于过去的“正月会文”,今年的会文不再是长辈对后生的考试,参加者多是诗文同好,少了几分竞争的意味,多了以文会友的氛围。中断几十载的文化活动在倪世治的手中重新接续起来,文化香火犹如星星之火,长久绵延。(本报记者 杨谧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储正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