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

    新闻分析

    波黑缘何出现抗议活动

    戚德刚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0日   08 版)

        连日来,发生在波黑“穆—克联邦”多地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已蔓延到20多个城市,抗议人数由起初的数百人发展成数万人。示威者聚集在一些地方的政府大楼周围高呼“革命!”“强盗”等口号,要求当地政府官员辞职。一些人还焚烧汽车轮胎、阻断道路、向地方政府办公大楼投掷鸡蛋、石块,甚至用燃烧棒点燃政府大楼,有些城镇还发生了打砸抢事件。警方试图用催泪瓦斯和烟幕弹驱散示威者而引发激烈的冲突,造成数百人受伤。这是波黑自1992年~1995年战争结束后发生的最严重的社会动乱。

        根据1995年前南斯拉夫战争结束时签署的《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纳)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由“穆—克联邦”(俗称穆斯林—克罗地亚联邦,占波黑领土的51%,占人口的50%)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包括穆斯林人、塞族人和克族人三个主体民族,即一个国家,两个实体,三个民族的国家体制。这种国家体制不仅有碍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而且也是导致“穆—克联邦”发生动乱的主要原因。

        波黑现行的国家体制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历史上土耳其占领波黑时期,曾实行过一种让许多信奉东正教的塞族人改信伊斯兰教,而保留其原有的种族、文化和语言的政策。南斯拉夫联邦成立以后,身为克族的铁托总统,出于对“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惧怕,不按当时南斯拉夫宪法规定的原则,即只有南境内的民族区域里的主体民族才可成立共和国,对波黑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当时波黑境内信奉东正教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塞族人占总人口的80%,理应作为主体民族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部分或建立其他形式的塞族共和国。但当时没有这么做,而是以宗教划线,把信奉伊斯兰教的塞族人一律划为“穆斯林人”,这种以宗教信仰来模糊民族属性的政策不仅成为波黑内战的祸根,而且也为现行的“穆—克联邦”留下隐患。当年的波黑战争实际上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塞族人和信奉东正教的塞族人兄弟之间的纷争。但在战争期间,为了共同打击力量相对强大的信奉东正教的塞族人,穆斯林人与克罗地亚人联手对敌,因而战后就有了“穆—克联邦”。

        然而,穆—克联邦的根基有着先天不足,双方民族属性不同,宗教信仰各异(克族信奉天主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穆—克联邦”过分强调平等权力和各自拥有否决权,因此双方各自为政,相互制约,其领导人把本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视实体内整体利益,更谈不上民族团结了。因此,“穆—克联邦”的各项改革措施难以推行,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前南地区最落后地方。本次抗议活动的爆发点是民生问题和反腐败,但许多示威者表示他们寻求的不只是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是要求改变目前的国家体制。

        上世纪发生的内战曾让波黑经济遭受重创,战后的波黑由于上述原因,改革发展道路走得十分艰难。21世纪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原本就脆弱的波黑经济雪上加霜,失业率在2013年底达到45%,青年失业率更冲破60%,即使在欧洲欠发达的西巴尔干地区也是名列前茅。人民长期饱受贫困的折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的诉求难以得到满意回应,而该国长期的腐败现象,更让水深火热的民众感到苦不堪言。因此,民生问题堆积,得不到解决,百姓的不满不断积蓄,而抗议正是这种长久积怨的宣泄。(本报贝尔格莱德2月9日电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戚德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