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

    文艺观潮

    中国文化应担当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

    黄会林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0日   14 版)
    电影《额吉》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而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讲话”的重点主要为四个方面: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探寻其中具有贯穿性的阐述,可以发现一个出现多次的词语——传播。我们或可理解为在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下,在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把握并坚持千年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追求的时代背景中,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让中国的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以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展开交流,从而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尽到一份民族的责任。电影是文化传播当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艺样式,高质量、民族风格浓郁的电影作品对增强一个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塑造一个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美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塑造国家形象,担当历史责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传统道德意识的价值

     

        集中梳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意识,其中包括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之人文精神;标举“君子为上”的道德品格、精神气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道义担当;崇尚“和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等。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人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把中华民族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传递到世界,无疑会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这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所在。对此,“讲话”强调重在思想道德,重在社会风气,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可以是一种社会公器。从文化职能来看,电影的终极目标是在满足观众愉悦体验与艺术享受的基础上,导正社会的思想道德,传播文化的核心价值,构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根基,增进大众对民族精神的集体认同。相对于艺术的个性化表达,电影文化如何实现对内的道德规范和对外的道德传播是一个更复杂和长久的心理工程,涉及到精神、情感等无形因素,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当代价值观念的力量

     

        电影《可可西里》里,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保护生态环境,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德吉德》中女主人公一边哺乳着自己的婴儿,一边哺乳着嗷嗷叫的小羊羔,面对生活的不幸安静平常,波澜不惊;《额吉》通过草原母亲和上海孤儿之间的感人故事,再现草原母亲的博大胸怀和无私的爱;《碧罗雪山》因傈僳族小伙儿木扒的婚事引起的一系列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坚守、责任和爱的力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这些具有独特气质、饱含民族风情的中国电影获得了外国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带给我们一个启示——针对近年来中国电影出现的不顾中国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中国观众审美心理,片面追求好莱坞式大制作的现象,我们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绝不是走“西方化”的道路,而是要在“向外看”的过程中学会吸收、借鉴、融合,要在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和民族品格的基础上创新。

     

        “讲话”强调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所以,要创造银幕上的中国梦,就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具有深厚传统并置身于当下世界结构中的历史性中国,呈现和展望充满朝气充满和谐之感的现代化中国,尤其是富有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中国。

     

    多种途径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乐观。据调查,有超过1/3的外国观众一点也不了解中国电影;仅有1/5的被调查者较为关注中国电影;最受欢迎的中国电影类型是功夫片和动作片;最喜欢的演员是成龙和李小龙。这说明,中国电影尚徘徊在家门口,海外认可度不高。文化折扣,是导致中国电影难以远行的根本原因。在针对外国观众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方面,中国电影里文化符号使用还处于较为单一、浅显的层面,这使得文化背景的差异更容易成为外国观众理解中国电影的主要障碍。中国电影在传播文化及价值观的功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传播文化的类型和内容也应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骑行者》从一个骑自行车人的视角,串联起北京城最具文化代表性的地点,视觉化地展现深藏其中的文化元素特色;《侠》寻找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功夫元素,从寺院里的僧人,到身体残障的习武者,“中国功夫”不只是西方世界臆想的一招一式,而是一种智慧和精神;还有《茶的传统》,通过考察北京的茶文化,探索传统的茶道、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3年来,3届从“看北京”到“看中国”的活动吸引了美国、法国等来自5个国家的43位青年电影人来到中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描绘现代中国,创作出43部作品,其中《圆》《骑行者》《北京》《水墨》等片获得了6个国际奖项。这些作品蕴含的中国文化气质,为渴望了解中国的朋友打开了一扇门。正如“讲话”所强调的,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我们必须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加强对外传播平台的建设

     

        四次“请进来”国际论坛以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主题,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前来,就“中华文明的现代演进”等论题,与会嘉宾从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当代、经济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等不同角度解读文化、深入研讨;两次“走出去”国际论坛则由中国专家组团前往洛杉矶、巴黎,与对方重量级专家围绕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的论题进行深度研讨,在巴黎市政厅还被授予“学术交流特殊贡献奖”——3年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的多次交流活动,让国际学术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声音。

     

        此外,已进行3年3度的“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问卷调研”获得了40多万条数据,出版了两册《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关于中国电影如何讲好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故事,外国观众给与了切实而中肯的意见建议。这个项目填补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量化评估的空白。在推广文化方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还与全球3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签约,出版外文刊物“ICCC”,即《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面向世界发行,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订户。刊物邀请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2位世界著名专家担任审稿委员进行“盲审”,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目前投稿平台已经建设完成,正处于第一期稿件的征集审定中。这是目前可以检索到的该主题下的唯一英文学术期刊。可见,要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并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