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9日 星期日

    一页摄影

    怎么想和怎么拍

    苏珊·桑塔格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09日   09 版)
    《论摄影(插图珍藏本)》,[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老一辈的摄影师把摄影说成是一种英雄式的全神贯注的努力,一种苦行式的磨练、一种神秘的接受态度——接受那个要求摄影师穿过未知的云层去了解的世界。迈纳·怀特认为:“摄影师在创作时,其心态是一片空白……在寻找画面时……摄影师把自己投射到他所见的每样东西上,认同每样东西,以便更深入地认识它们和感受它们。”卡蒂埃-布列松把自己比喻成一位学禅的弓道手,他必须成为目标,才可以射中它;“思考应当在之前和之后,”他说,“绝不可以在实际拍照时。”思想被认为会遮蔽摄影师的意识的透明性,以及会侵害正在被拍摄的东西的自主权。很多严肃的摄影师决心要证明照片可以——而当照片拍得好的时候,总是可以——超越照搬现实,遂把摄影变成一种纯理性的悖论。摄影被当成一种没有认知的认知形式:一种智胜世界的方式,而不是正面进攻世界的方式。

        但是,即使雄心勃勃的摄影师们贬低思维(对理智的怀疑是摄影辩护中一再出现的主题),他们通常仍要断言需要极其严格地对待这种放纵的直观化。“一张照片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个概念,”安塞尔·亚当斯坚称。“对摄影采取‘机关枪’式的态度——也即拍摄很多负片,以期有一张是好的——会对严肃的结果构成致命打击。”有一个普遍的说法,认为要拍摄一张好照片,就必须已看见它。即是说,负片曝光时或曝光前一刻,影像必须已存在于摄影师的心中。他们在替摄影辩护时,通常都拒绝承认一个事实,也即漫无目标的方法——尤其是由某个有经验的人来使用——也可能会产生完全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尽管他们不愿这样说,大多数摄影师仍然总是——理由十足地——对幸运的意外怀着近乎迷信的信心。

        (作者为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