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9日 星期日

    大漠桑田

    ——以色列沙漠农业初感

    王水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09日   06 版)
    索夫先生种植的西红柿
    索夫先生(左)向倪建宏博士(右)介绍各种辣椒品种
    图为索夫先生种植的蔬菜 王水平摄

        日前,以色列内盖夫农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举办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以色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农民、农业专家以及农业科技公司。怀着对以色列农业科技的崇敬与好奇心理,记者应邀参观了该中心,希望能窥以色列沙漠农业之一斑。

     

    传说与现实的反差

     

        在以色列,经常会听到以色列人这样说:“我们是个小国家。”确实,以色列是个小国家,小到在世界地图上都很难一眼找到它。不但国土面积小,更加不幸的是,这个在《圣经》故事中的“上帝应许之地”和“流着奶与蜜的地方”,却是一片贫瘠——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是荒漠,一年中有7个月以上滴雨不下,全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南部内盖夫沙漠地区不到30毫米,全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这样描述这个地方:“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这里无疑堪称首屈一指。山上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一切看起来都很扎眼,无遮无拦,没有远近的感觉——在这里,距离不产生魅力。这是一块令人窒息、毫无希望的沉闷土地。”

     

    科技:让传说变成现实

     

        然而,就是在这块水资源奇缺的贫瘠土地上,却创造出沙漠绿洲的奇迹:农产品自给率达95%,并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输出农用物资设备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并成为仅次于荷兰的欧洲第二大花卉供应国;牛奶产量自20世纪50年代起增长了300%,目前每头奶牛年产奶量超过了1.2万升,人均每年消费蜂蜜500克以上,约是中国的6倍;在内盖夫沙漠,每公顷温室一季可收获300万枝玫瑰,每公顷温室番茄产量最高达500吨;自1948年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增长了12倍,而农业用水量仅增长了3.3倍;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万美元以上。

     

        以色列的农业奇迹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科技。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地缘政治环境,迫使以色列人为了生存迸发出最大的潜能。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说,以色列所孕育的创造力,与国家的国土面积完全不成比例,却与国家所面临的危险相当。“如果一个地方有很多人,但是,没有水,没有资源,能源都很贵,你能怎么办?只能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以色列国际农业科技博览会主席丹·梅瑞如是说。

     

    沙漠不荒

     

        横亘于以色列南方的内盖夫沙漠地区占了以色列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由于地处沙漠,这里人烟稀少。记者来以色列时,航空公司赠送了一本以色列地图。地图上显示,整个以色列南部地区几乎都是黄色的沙漠。然而,在一次以色列农业研究院组织的采访活动中,记者发现,最新的卫星地图上却有许多块状绿色区域,甚至与西边的加沙和南边的西奈半岛形成了明显的分割线。这些绿色区域正是以色列在沙漠中种植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

     

        从特拉维夫驱车前往内盖夫的路上,记者看到的不是漫天的黄沙厚土,窗外不时掠过片片沙漠绿洲,到处可见硕果累累的果树和绿油油的菜田,让人不禁觉得误入江南鱼米之乡。这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内盖夫沙漠,拥有1.2万公顷沙漠绿化区,被誉为“欧洲人的花园、果园和菜园”。

     

        马克·吐温不会想到,神奇的造物主能将沧海化为桑田,坚韧不拔的以色列人也可以用双手和智慧将毫无希望的大漠变为自己的后花园。也正因为如此,以色列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唯一一个近年来沙漠总面积在逐渐缩小的国家。

     

    农民科学家

     

        到达内盖夫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时,米伦·索夫早已在门口等候我们。腰挎相机,脚蹬皮靴,眼戴墨镜,一副西部牛仔模样——这位个子不高、“浑身土气”的老先生,却十分精神。同行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以色列代表倪建宏博士向记者介绍,索夫先生是以色列农业部的科学家,之前担任以色列内盖夫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5年,几个月前刚刚退休,不过也是“退而不休”,仍然在继续各种农业科研实验。索夫先生曾多次访问中国,为中国多个地方政府提供过农业技术培训和咨询,现在正在为中国某市一个农业项目物色和组织有关专家团队进行培训和咨询。

     

        与多数国家“农民多、知识分子少”的“正三角”不同,以色列的人口结构呈现“农民少、知识分子多”的“倒三角”。这是因为建国初期,从世界各地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中,医生、教授、律师等知识分子占多数,但是在以色列这个国家,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很多科学家都像我一样,成了农民”,索夫先生说。在以色列,不论是外表还是受人尊重程度,农业科学家跟农民没什么两样,实际上,他们经常在一起工作。“我就是一名农民,我喜欢当农民。”

     

    节水是王道

     

        在索夫先生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内盖夫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草莓大棚。与我们此前想象的不一样,这里的草莓不是生长在地面上,而是在“空中”。索夫先生说,在“空中”进行无土栽培草莓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才得到的方法。使用无土栽培技术有许多优势,比如植物脱离土壤可以隔离害虫,减少杀虫剂使用量;把草莓悬在空中便于人工采摘,降低人工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最重要的是,便于使用滴灌技术管理水、肥,能够充分利用每一滴水、每一克肥料,同时由于不会打湿叶片,会明显减少霉菌,从而减少杀菌剂的使用量。为了节约用水,整个支撑草莓的悬架都设计成一定倾斜角度,人造“土壤”也都用特制塑料袋包裹,只是在上面均匀地留出些洞供草莓生长,高的一端与滴灌管道相连,水从这端流入“土壤”,未被吸收的就顺势流到了低的一端,最后都流到回收桶中,这样又可以循环使用。

     

        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在以色列的生活和生产中,节水是必须要首先考虑到的因素。“以色列严重的缺水问题使我们不断地试验和寻找测量作物精确需水量的方法,并开发新系统来提高不足的水配给量的使用效率。”索夫先生介绍说,在他居住的莫沙夫(基布兹和莫沙夫是以色列最主要的两种农业组织形式),每个家庭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都是定额的,“用完了就没有了,除非邻居有剩余而且愿意给你用”。

     

    精明:一种科学态度

     

        大家都说,犹太人会做生意,很精明。事实上,犹太人的精明还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即使是农民种菜,也绝不“粗放”。在内盖夫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参观过程中,记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以色列人严谨的科学态度。索夫先生介绍说,虽然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但仍然被划分成8个农业区域,每个区域都设有一个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内盖夫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以色列的领土是狭长形的,从最北端的戈兰高地到最南端的埃拉特,相距约500公里,之间各地的气候、降水量和土壤成分都不尽相同。

     

        在索夫先生带领记者参观的草莓、花卉、番茄、辣椒等温室大棚里,记者发现,每株(种)植物都有独立的“档案”,并且一一编号,详细记录着植物的生长情况,如生长周期、开花数量、果实数量和重量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发明了许多专门用于检测土壤水分、营养成分、日照量等人力无法测量的数据。以色列农业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一方面是因为“精准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成本。

     

    耐心:成功的关键

     

        索夫先生介绍说,附近农民经常会来中心咨询一些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中心不是简单地回答几句或者给几个建议就了事,而是要亲自实验,将最终确切无误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告诉农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产量。这一过程,往往是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八年。例如,有农民反映种出来的辣椒叶子颜色不好,容易枯萎,产量也不高。经过对样品的分析发现,这是由于当地土壤中存在一种害虫,会侵蚀辣椒根部。索夫先生并没有给出打农药、喷洒杀虫剂的“速效”建议,而是展开了实验:一方面对土壤进行研究,希望找到土壤中存在这种害虫的原因和消除办法;另一方面不对土壤做任何处理,从一代又一代的辣椒样品中选育出能抵御这种虫害的品种。就在实验进入最后阶段时,前年的加沙战火让实验功亏一篑——几枚从加沙发射过来的火箭弹正好落入索夫先生的实验大棚里。

     

        一切又得从头开始。但是索夫先生显得很轻松,“这种事很常见”。内盖夫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离加沙边境只有3公里,曾经有一段时间,火箭弹是家常便饭。况且,在几十年的农业科研生涯里,索夫先生早已习惯了这种事情。就说种花吧,现在的以色列花卉产业发达,已经成了欧洲的“后花园”。但是几乎“寸草不生”的以色列,别说本地无花,就算从国外引进品种也难以存活。“如果从其他地方带回10种花,能有1种在以色列培植出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所以我们总是要尽可能多带一些品种回来,因为大部分都不能存活。”

     

    让沙漠盛开鲜花

     

        大漠桑田的奇迹,一切都要归功于以色列人的坚韧、勤劳和智慧。这个犹太国家的缔造者、以色列首任总理、国父本·古里安,当年第一次巡视他未来的国土时,踏上的就是马克·吐温笔下的这片毫无生机的荒漠。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他力排众议,极有远见地作出“以色列未来的希望在南方”的战略决策。1953年,67岁的本·古里安辞去总理一职,来到内盖夫沙漠的萨德博克基布兹居住,成为一介农民。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立誓“让沙漠盛开鲜花”。1973年,87岁的本·古里安告别人世,他的遗嘱是,葬礼无须颂词,棺椁埋于沙漠。如今的内盖夫,绿色早已星罗棋布,绿化区总面积已达1.2万公顷,而本·古里安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激励着以色列人直面沙漠不断奋进。(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王水平)

     

    链接 以色列农业概况

     

        以色列现有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荒漠,可耕地面积不到20%。以色列全国降雨稀少,且分布不均。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1971年至2000年之间,以色列最南部埃拉特市年均降雨量仅29毫米,年均降雨天数为5天。

     

        但是,以色列却创造了世界农业生产的神话。下面一组数字足以反映以色列农业的效率:西红柿每公顷最高年产500吨,沙漠地区柑橘每公顷最高年产80吨;鸡年均产蛋280个,奶牛年均产奶量超过1万公斤;在花卉生产上,温室大棚每公顷每季度生产300万枝玫瑰……

     

        早在立国之初,以色列的目标就是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工商业的发展已经削弱了农业生产在以色列GDP中的份额,农业人口也持续下降,但以色列仍然养活了其不断上升的人口,满足了国内大部分的食品需求。2010年,以色列农业总产值只占GDP的1.9%,农业出口却占据全国出口总值的4.2%,达21.3亿美元。但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人数只有6400人左右,约占全国总劳动力的2%。统计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一名全职的农业工作人员只能养活17人。201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13人。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